第74章 汾水鏖兵

阳朋的首级高悬于楚营辕门,宣告了外交努力的彻底失败,也点燃了晋国将士胸中压抑的怒火。南线战事,除了血战到底,已无他路可退。栾枝下令各营秣马厉兵,加固工事,准备迎接楚军可能发起的任何规模的进攻。整个伊洛前线,弥漫着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死寂,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着一个打破平衡的契机。

然而,打破平衡的第一击,并未发生在南线,而是在千里之外的西线汾水之畔。

胥臣在瑕邑取得小胜后,深知孟明视主力必来报复,果断放弃了这座无险可守的小邑,率领部队向西撤退,选择在汾水东岸一处地势略高、利于防守的地带扎下营寨,背靠一片丘陵,与西岸的秦军隔水相望。他的目的很明确:利用汾水作为天然屏障,阻滞秦军攻势,为绛邑的巩固防御和南线可能的转机争取时间。

孟明视大军气势汹汹扑到瑕邑,却只得到一座空城和满地狼藉的秦军尸首。愤怒几乎冲昏了他的头脑,他立刻挥师西进,追击晋军。当看到胥臣已在汾水东岸严阵以待时,孟明视并未急于发动进攻。崤山之败的惨痛教训犹在眼前,使他面对晋军时,多了几分谨慎,少了几分轻狂。

他下令在汾水西岸扎下连绵大营,与晋军隔水对峙。连日来,秦军多次尝试强渡汾水,均被胥臣指挥的晋军凭借地利击退。晋军箭矢如雨,依托预设的防御工事,给试图泅渡或架设浮桥的秦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汾水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但胥臣的心情并未因此轻松。他手中的兵力远逊于秦军,且经过长途奔袭和瑕邑之战,士卒疲惫,箭矢、粮草消耗巨大。虽有小胜鼓舞,但长期对峙,劣势在他。孟明视显然也看出了这一点,他改变了策略,不再强行渡河,而是派兵沿河上下游巡视,寻找水浅可涉的渡口,同时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晋军侧翼,试图找到防线的漏洞。

这一日,斥候飞马来报:上游三十里处,发现秦军大队人马活动,疑似正在搭建浮桥,准备迂回渡河,包抄我军侧后!

胥臣心头一紧。他最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汾水并非处处险峻,上游确有水缓滩平之处。若让秦军成功迂回,他这背水列阵的营寨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不能再等了!”胥臣召集众将,决然道,“若待秦军迂回成功,我军必败无疑。唯有趁其半渡而击之,方有一线生机!”

他迅速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留下少数部队虚守大营,多立旗帜,迷惑对岸的秦军主力。自己亲率精锐,连夜沿河东岸向上游疾进,赶在秦军浮桥建成或大部渡河之前,发动突袭!

夜色是最好的掩护。胥臣率领精心挑选的八千敢战之士,人衔枚,马裹蹄,悄无声息地向上游奔去。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抵达了秦军试图渡河的地点。果然,河面上已经架起了数道简陋的浮桥,大批秦军正在陆续过河,对岸还有更多的秦军等待渡河,指挥混乱,警戒松懈——孟明视将主要注意力都放在了对岸晋军主营的方向,对此地迂回部队的掩护显然不足。

“天赐良机!”胥臣眼中寒光一闪,长剑出鞘,直指对岸混乱的秦军,“将士们!报效国家,就在今日!随我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