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笠泽悲歌(公元前601年 秋)

深秋的笠泽,水色苍茫,芦苇枯黄,肃杀的寒意浸透着江南大地。这条横亘于吴国腹心的大泽,此刻成为了决定吴越两国最终命运的角斗场。北岸,是仓皇南归、人困马乏的吴国大军;南岸,是以逸待劳、杀气盈野的越国复仇之师。空气中弥漫着水汽、尘土与一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紧张。

吴王夫差站在王舰的船头,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笠泽,以及泽南那片隐约可见、旌旗林立的越军阵地,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身上的金甲沾染了征尘与干涸的血迹,往日的骄狂已被一种焦躁与深深的疲惫取代。

这一路南归,堪称噩梦。文种率领的越国“习流”之士,如同鬼魅般如影随形。他们毁坏桥梁,设置路障,夜间擂鼓呐喊,袭扰粮队。吴军被迫一边清障,一边作战,行军速度缓慢,体力与士气在无休止的骚扰中不断被消磨。粮草日益见底,军中出现怨言,逃亡者日众。昔日威武雄壮的北伐大军,如今已成一支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哀兵。

“大王,我军疲惫,粮草不济,是否……暂缓渡泽,稍作休整?”一位将领小心翼翼地建议。

“休整?”夫差猛地回头,眼中布满血丝,“勾践就在对岸!姑苏就在身后!多停留一刻,姑苏的火焰就多燃烧一刻!越人的根基就多稳固一分!传令!搜集所有舟船,立即准备强渡笠泽!寡人要一举踏平越营,生擒勾践!”

他不能等,也等不起了。身后的齐国虽未追击,但威胁犹在;侧翼的楚国更是虎视眈眈。他必须尽快击溃眼前的越军,夺回都城,才能稳住局势。这背水一战,他已无退路。

伯嚭在一旁不敢多言,只是忧心忡忡地看着北岸杂乱无章的营寨和士卒们憔悴的面容。

笠泽南岸,越军大营井然有序。勾践与范蠡、文种登高望远,将吴军的窘态尽收眼底。

“大王请看,”范蠡指着北岸,“吴军阵型散乱,士卒面带饥色,舟船搜集不易,队首队尾绵延数里。夫差心急救战,必不顾士卒疲敝,强行渡泽。此乃我军以逸待劳,半渡而击之良机。”

勾践舔了舔嘴唇,那苦涩的味道如今已让他感到兴奋:“如何击之?”

范蠡成竹在胸:“吴军势大,即便疲敝,若使其全军渡过笠泽,结成阵势,仍不可小觑。臣意,将其分割瓦解。可于今夜,派两支奇兵,各带鼓铎,秘密运动至笠泽上下游五里处,隐蔽待命。明日拂晓,待吴军主力舟船行至泽中,大王亲率中军主力,以强弓硬弩正面迎击,迟滞其渡河速度。届时,我令旗一举,上下游伏兵尽出,摇旗擂鼓,做出迂回包抄、断其归路之势。吴军本已军心惶惶,见此情景,必然首尾不能相顾,阵脚大乱!我军再以‘习流’精锐,乘轻舟直冲其渡河队伍,将其拦腰斩断!如此,吴军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