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余波暗涌(公元前597年 秋 - 公元前596年)

“大王神武,一战而摧晋师,霸业已成!臣闻昔年禹王铸九鼎,以象九州,今周室衰微,鼎在洛邑,大王何不观兵周疆,问鼎之轻重?” 有激进的臣子趁着酒意,高声提议。

“问鼎中原!” 一时间,殿内附和之声四起。邲之战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楚人的野心,取代周室,似乎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楚庄王闻言,目光闪烁,意动不已。他确实有挥师洛邑,威慑周天子的念头。然而,令尹孙叔敖却在此刻泼了一盆冷水。

“大王!” 孙叔敖出列,声音清晰而冷静,“邲战之胜,乃因天时、地利、人和,兼晋国内乱。然周室虽衰,名义犹存,天下诸侯,其心未一。我楚国新霸,根基未稳,若贸然兵临周疆,恐激起中原诸侯共同恐惧,反促使他们重新团结在晋国残旗之下。届时,我楚国恐成众矢之的。”

孙叔敖的分析,如同冷水浇头,让殿内狂热的气氛稍降。楚庄王沉吟片刻,他虽是雄主,却并非莽夫。他深知孙叔敖所言在理。

“令尹之言是也。” 楚庄王最终压下立即“问鼎”的冲动,“寡人虽霸,不可忘形。当务之急,乃是巩固郑、陈、蔡等已附之国,消化胜利果实,同时……” 他目光转向东南方向,“密切关注越国勾践之动向。此人,不可小觑。”

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但庄王和孙叔敖都清楚,维持霸权,比夺取霸权更为艰难。北方的晋国虽败未亡,东方的越国悄然崛起,潜在的挑战者仍在暗处窥伺。

邲之战的消息,在姑苏越国宫廷内,持续发酵。勾践对文种的猜忌,因晋国的惨败而进一步加深。在他扭曲的逻辑中,晋国正是因为内部卿权过大,君权不振,才导致了邲之溃败。这更坚定了他要将所有权力,尤其是军权和外交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决心。

文种似乎并未完全察觉君王心态的微妙变化,或者说,他选择性地忽略了那些危险的信号。他依旧兢兢业业,处理着繁重的政务,并不断上书,陈述与齐、鲁结交,乃至暗中联络晋国残余势力,共同制衡楚国的必要性。

小主,

这一日,文种再次入宫,呈上关于派遣使者前往齐国的详细方案。

“大王,齐虽与晋不睦,但亦不愿见楚国独大。我越国新霸,与齐无旧怨,若遣能言善辩之士,陈说利害,未必不能结成联盟,共抗强楚。如此,我可西御楚,北联齐,霸业可期……”

勾践默默地听着,手指在案几上无意识地划动。待文种说完,他并未直接回应,反而问道:“相国可知,晋国赵氏,如今境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