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宴之上的风波,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天波杨府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杨延昭那番不卑不亢、有理有据的反击,不仅赢得了府中上下,尤其是那些血性家将的暗自喝彩,也让佘太君和几位兄长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这个“伤后”的六郎,似乎真的不同了。

然而,杨延昭自己却并无多少得意之情。潘美离去时那看似平静却暗藏机锋的眼神,如同芒刺在背,时刻提醒着他潜在的威胁。朝堂上的敌人,远比战场上的明刀明枪更为难缠。他不能再满足于被动的防御和缓慢的恢复,必须主动出击,为自己,也为杨家,编织一张更安全的网。

这日,他寻了个由头,向母亲佘太君提出,想从府中家将、部曲的年轻子弟里,挑选几个机敏可靠的,充作亲随。理由冠冕堂皇:他伤势渐愈,需人协助进行恢复性训练,平日里跑腿办事、研读兵书也需要人手。更重要的是,他“记忆”尚未完全恢复,有熟悉府中旧事的年轻人在身边,或有助于想起些什么。

佘太君何等人物,岂会看不出他这理由背后的深意?她深深看了儿子一眼,没有多问,只是沉吟片刻,便点头应允:“你身边也确实需要几个得力的人。府中家将的子弟,多是根底清白、忠勇可靠的,你看中了谁,自己去选便是,选好了报与我知即可。”

有了母亲的首肯,杨延昭便开始着手行动。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借着在演武场活动、去工坊查看的机会,不动声色地观察着那些年轻的家将子弟。他看的不仅是武艺高低,更是心性、机敏度,以及眼神中透露出的忠诚与朝气。

几天下来,他心中初步有了几个人选。

其中一人名叫杨洪,年方十八,是府中一位老管家的孙子,自小在杨府长大,武艺扎实,性情沉稳,话不多,但眼神清正,做事极为妥帖。

另一人叫焦赞(注:此处借用演义人物名,赋予新角色),并非杨府家生奴仆,而是北地流亡而来的孤儿,被杨业收留,因其勇力过人且知恩图报,被纳入部曲。他生得虎背熊腰,性子略显莽撞,但胜在赤胆忠心,一根筋地认准了杨家。

还有一人叫孟良(同上,借用演义人物名),原是汴京市井子弟,因有些拳脚功夫且为人机灵,被招入府中做护卫。他消息灵通,三教九流都有些门路,虽有些油滑,但大事上却不糊涂。

这三人,沉稳的杨洪可为臂助,勇悍的焦赞可为先锋,机灵的孟良则可负责打探消息,正好互补。杨延昭将名单报与佘太君,佘太君略一查看,便知儿子是用了心的,当即批准。

人选既定,杨延昭便将三人召至自己院中。他看着眼前这三个年纪与自己相仿,却因出身经历而气质迥异的年轻人,心中感慨。这或许就是他未来班底的雏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