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龙椅的赵恒,看着下方争论的臣子,脸上的喜色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权衡所取代。作为皇帝,他既渴望有这样的良将为自己开疆拓土、保卫社稷,又本能地担忧臣子功高盖主、权柄过重。杨延昭此战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和在北疆军民中如日中天的威望,确实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王钦若的话,虽然私心颇重,但也确实说中了他内心深处的隐忧。

最终,赵恒做出了决定。

“众卿所言,皆有道理。”他摆了摆手,止住了争论,“杨延昭之功,确乎旷古烁今,不重赏不足以酬其劳,不足以慰将士之心,更不足以彰显朝廷恩德。”

他顿了顿,宣布了封赏:“擢升杨延昭为检校太尉、依前充天雄军节度使、加食邑一千户,实封四百户。赐丹书铁券,图形凌烟阁。其母、妻皆加封诰命。阵亡之杨延玉等,追赠加封。其余有功将士,由枢密院、兵部从优议功,尽快颁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检校太尉,已是武臣极品荣誉衔;节度使依旧;加食邑实封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赏赐;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图形凌烟阁更是人臣所能得到的至高荣誉。这份封赏,在荣誉和物质上,可谓达到了极致,足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然而,最关键的是,杨延昭的实职,依旧是“知定州”,总揽河北西路防务,并未如寇准等人所愿,调入中枢,授予枢密使之类的朝堂要职。

“至于北疆防务,”赵恒继续道,“仍委杨卿全权处置。然,为分担杨卿重任,亦为历练将才,着殿前副都指挥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王超,为定州路都部署,协助杨卿处理军务。另,火器监造一事,关系重大,着工部侍郎林特,总领其事,北疆各工坊,皆需听从林特调度,纳入官制。”

王超,乃是太宗潜邸旧人,资历深厚,与皇室关系密切;林特,更是王钦若的心腹干将。派此二人前往北疆,名为“协助”,实为“分权”与“监督”的意图,已是昭然若揭。

寇准闻言,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还想再争,却被赵恒以不容置疑的眼神制止。

“朕意已决,不必再议。”

圣旨很快明发天下。

当这份充满了极致荣耀与无形制衡的诏书抵达定州时,宣旨太监满面堆笑,宣读完冗长的封赏名单,将代表无上荣光的丹书铁券和凌烟阁图形诰命恭敬地交给杨延昭时,周围所有的文武属官、军中将领无不激动万分,纷纷向杨延昭道贺。

“太尉功盖当世,实至名归!”

“恭喜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