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的麻烦也接踵而至。王超与林特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他们背后的势力却并未放弃。这一日,杨延昭接到了一份来自河北转运使司的公文。公文以“国库空虚,漕运艰难”为由,宣布将削减今秋运往北疆的粮饷份额三成,并要求北疆各军“体恤朝廷难处,勤俭度日”。

这无疑是一记阴险的软刀子!北疆连年征战,本就民生凋敝,军费开支巨大,全靠朝廷拨付和本地艰难维持。骤然削减三成粮饷,无异于釜底抽薪,不仅会影响军队士气,更可能引发动荡。

“这是王钦若那老贼的手段!”杨延光愤然道,“战场上奈何不了我们,便想从粮饷上卡我们的脖子!”

杨延昭面色阴沉。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朝廷中的某些人,绝不会坐视他在北疆坐大。经济上的制约,政治上的孤立,将会是未来主要的打压手段。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杨延昭沉声道,“给寇相写信,陈明北疆实际情况和粮饷短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请他务必在朝堂上力争。同时,我们自己也必须想办法。”

他看向负责屯田和商贸的属官:“屯田之事,要加快进度。凡是能垦殖的荒地,一律分派下去。军中闲余劳力,也要组织起来参与耕作。与本地大商户的合作要加深,我们可以用未来的盐引、茶引(专卖凭证)或者边境榷场的优先权作为抵押,向他们借贷钱粮,度过眼前难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是无奈之举,却也进一步加深了北疆与中央的离心力。杨延昭知道,他正在被一步步逼上一条更加独立自主的道路。

更让杨延昭心绪难平的是,来自家族内部的声音。杨府内,他的母亲,年迈的佘太君,在一次家宴后,特意将他留了下来。

烛光下,佘太君屏退了左右,看着自己这位如今已是权倾北疆、名动天下的儿子,眼中充满了慈爱,却也带着深深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