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罢免杨延昭北疆本兼各职、征召其入京担任枢密副使的圣旨,终于在一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气氛中,抵达了定州。宣旨的钦差并非旁人,正是与杨延昭颇有渊源,却也代表着朝廷法度的八贤王赵德芳(此为艺术加工,历史上赵德芳早逝)。选择他,朝廷显然也是煞费苦心,既显重视,又带有一丝安抚的意味。

宣旨仪式在定州宣抚使司节堂前举行,庄重而肃穆。北疆文武官员、军中将领,以及闻讯而来的士绅百姓,将偌大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跪接圣旨的杨延昭身上。

八贤王展开黄绫圣旨,声音洪亮而清晰地宣读着。当念到“罢河北西路宣抚使、天雄军节度使……迁枢密副使,即刻入京”时,广场上一片死寂,落针可闻。许多将领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眼中充满了不甘与愤怒;而一些文官和百姓,则面露忧色,窃窃私语。

杨延昭面色平静,叩首谢恩:“臣,杨延昭,领旨谢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的声音沉稳,听不出丝毫情绪波动,仿佛接到的只是一道寻常的调令。

仪式结束后,八贤王私下会见了杨延昭。看着这位如今已是名动天下,却也身处风口浪尖的年轻统帅,八贤王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延昭啊,”八贤王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真诚的惋惜,“此番朝廷决议,本王在朝堂之上,亦是尽力周旋。然……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之功绩,太过耀眼,已令不少人寝食难安。”

杨延昭微微躬身:“有劳王爷费心。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延昭但求问心无愧。”

八贤王看着他平静的面容,知道此子心志坚毅,绝非池中之物,此番入京,是福是祸,实难预料。他低声道:“汴梁水深,不比北疆。王钦若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你此去……万事小心。寇相等人,自会照应于你。北疆之事,你也不必过于挂怀,朝廷……自有安排。”

他这话,既是提醒,也是一种隐晦的承诺,会尽量保全杨延昭在京中的安全。

“谢王爷提点。”杨延昭再次躬身。

离别的时刻终于到来。

这一日,定州城外,通往南方的官道旁,自发聚集了无数军民。从白发苍苍的老者,到稚气未脱的孩童,从顶盔贯甲的将士,到布衣荆钗的妇人,人山人海,延绵十数里。他们没有喧哗,只是默默地站在道路两旁,目光追随着那一行即将南下的车队。

杨延昭没有摆任何仪仗,只带了数十名亲随,以及部分家眷(柴郡主及年幼子女),轻车简从。他换下戎装,穿着一身寻常的青色儒袍,骑在马上,更添几分文士风范,却也掩不住那久经沙场的凛冽之气。

杨延光、杨延嗣、焦赞、杨洪等北疆核心文武,一直将他送至城外十里处的灞桥(此为艺术加工,定州附近无灞桥,借指送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