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有年轻的技术员提出:“能不能先用现有材料做个加强框?就像给眼镜加个加固边,可能不完美,但至少能顶一阵子?”
这个想法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
秦念点点头,对李文军说:“文军,你看,这个思路可行吗?我们分两步走,你带一组人攻克长效方案;
同时,组织力量,就按这个‘加固框’的想法,十天之内,拿出一个应急方案,哪怕重一点,也要先把可靠性提上来。我们需要让部队看到,我们在行动,而且很快。”
李文军眼中一亮,压力变成了动力:“明白,秦工!保证完成任务!”
接下来讨论携行箱和野战校准问题,秦念同样先让张海洋阐述了困难和初步想法。
当张海洋提到“便携式基准标定器”的构想时,秦念没有打断他天马行空的描述,而是等他讲完,才温和地追问:“海洋,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你估计,要实现最基本的五分钟粗校准,我们面临的最大技术难关是什么?需要所里提供什么支持?”
这个问题把张海洋从激动中拉回了现实,他冷静下来,仔细思考后说:“主要是快速展开后的结构稳定性和基准精度保持……我们需要精加工车间和测试场的支持。”
“好。”秦念当即拍板,“这个项目由你牵头,成立攻坚小组,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目标,一个月拿出原型机。有没有信心?”
“有!”张海洋的回答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