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洋带着团队,在能见度极低、气温骤降的夜晚,几乎是屏着呼吸,开始了激光基准网的搭建。
任何一个微小的震动,一丝不洁的尘埃,都可能让前功尽弃。
老马和他的工程兵们,则负责在旁边用帆布和钢管搭建临时的防风棚,为这些“娇贵”的设备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看着那些年轻的技术员们像捧着鸡蛋一样摆弄那些亮晶晶的玩意儿,老马咂咂嘴:“乖乖,给这‘眼睛’当‘眼皮’,比挖坑还累人!”
小主,
当第一束稳定的激光在预设的基准点上亮起,形成一个无形的、精准的坐标网格时,张海洋几乎虚脱。
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是将这些实时形变数据,反馈给一套能够动态调整基座的系统——秦念所说的“自适应补偿液压支撑”。
理论完美,但实践遥遥无期。现场的工程师们看着那复杂的原理图,面面相觑。这东西,真的能造出来吗?
就在工程在技术与环境的双重夹击下艰难推进时,陆野的“织网”,捕捉到了第一缕不寻常的涟漪。
深夜,临时指挥中心(一个依山挖掘、覆盖了厚重伪装网的掩体)内,油灯(为了防止电磁泄露,重要区域限电)摇曳。
“织网”电子对抗分队的负责人,中尉陈锋,将一份手写的频谱记录放在陆野面前简陋的木桌上。
“陆队,有发现。
过去四十八小时,监测到断续、微弱的异常信号。
特征……很怪,像是有人在用功率极低的探头,小心翼翼地触碰我们的外围警戒网。”
陆野拿起记录,目光在那些起伏的线条上扫过:“来源?”
“无法锁定。”陈锋摇头,“信号持续时间太短,方位飘忽不定。对方……非常谨慎,技术水平很高。像是在……试探性测绘。”
陆野走到覆盖了整面墙的、手工标注的战区地图前,看着上面代表己方布防的红蓝箭头,眼神锐利如鹰。
“告诉兄弟们,‘客人’来了。按第一预案执行,‘静默’警戒,外松内紧。我要知道,他们到底想怎么看,看哪里。”
他顿了顿,补充道:“同时,启动‘迷雾’计划前期准备。给我们这位看不见的‘客人’,准备点‘惊喜’。”
风啸岭的寒风,似乎变得更加刺骨。建设与保卫“天眼”的战争,在看得见的艰苦和看不见的电磁波中,同时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