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寒渊秘藏

隔湿陶瓮: 在冰窖最核心、温度最低且最稳定的区域(靠近深井),并非直接放置玉玺,而是矗立着三个半人高的、密封极好的厚壁陶瓮。陶瓮外壁也凝结着冰霜。这是陈衍设计的最后防线。

陈衍引着刘裕和刘穆之走到其中一个陶瓮前。他小心翼翼地在瓮口边缘的蜡封处加热,软化后,轻轻揭开厚重的瓮盖。一股更加刺骨的寒气涌出。瓮内,并非空空如也。

瓮底铺着厚厚一层吸湿性极强的木炭粉末和生石灰块(用于吸收任何可能渗入的微量水汽)。木炭层上,放置着一个同样由陶土烧制、内部中空的双层内胆。内胆与外瓮之间,填满了干燥的、经过炒制的细沙(隔热缓冲)。

陈衍用特制的长柄银夹,极其谨慎地从内胆中夹出一个用多层特制油布(浸透桐油和蜂蜡)严密包裹的物件。他一层层揭开油布,最终,那方在篝火下看过、被刘裕亲手“沉入”寒潭的传国玉玺——螭虎纽、和田青玉、八字篆文——完好无损、温润依旧地呈现在刘穆之眼前!

“嘶……”刘穆之倒吸一口冷气,瞬间明白了所有。“沉潭…是假象!障眼法!真玺…竟藏于此间寒狱!”

“不错。”刘裕的声音在冰冷的洞窟中回荡,“此物太过重要。沉之,可绝门阀念想,断天下野心。然…毁之,则如伯渊所言,恐失士人之心,更恐后世以此为由,质疑新朝法统。且…”他目光复杂地看着玉玺,“此玺终究凝聚千年华夏之重,承载过秦皇汉武之气魄,岂能真毁于我辈之手?”

他看向陈衍:“阿衍说,玉器久埋湿土或浸寒水,玉质虽坚,然沁色渐深,纹理或变,甚至可能因内部应力不均而开裂。尤其这寒潭之水,阴寒刺骨,更易损玉髓。是也不是?”

陈衍肃然点头:“将军明鉴。玉质虽坚,亦惧千年水土侵蚀。尤其此等顶级和田青玉,内蕴精微纹理,久置寒潭,冷热交替,水气侵润,轻则失其莹润,重则内裂自毁。且潭底淤泥污浊,必染其华,再难复旧观。沉潭,实乃毁器。”

“故而,”刘裕接过话头,“沉玺是真,沉潭是假!阿衍献策,以此寒窖存之。低温可极大延缓玉质老化,隔绝水气可保其纯净,干燥环境可防沁染。如此,方为两全!”

刘穆之看着眼前这匪夷所思却又无比精妙的冰窖,看着那在干冷低温中静静沉睡的玉玺,心中震撼无以复加。他看向陈衍:“此等奇思,真乃鬼斧神工!然…如何确保百年、千年之后,此地不为人知?此物不为人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