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最高级别的召见

“共鸣”实验成功的震撼与随之而来的外部压力,让临时实验室内的气氛如同拉满的弓弦。数据被封存,报告以最高密级呈送,所有人都清楚,事情的性质已经彻底改变。这不再仅仅是关乎个人荣誉或学科突破的科研竞赛,而是触及了国家核心战略资源的层面。

实验结束后的第三十六小时,正当陈醒和苏青竹在严密保护下,试图对龙纹仪激发的能量结构图进行更深层的数学建模时,工作组负责人亲自来到了他们的工作室。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极度疲惫与某种释然的复杂表情。

“收拾一下必要的个人物品和研究资料,”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十分钟后,有车来接。我们进京。”

没有多余的解释,但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进京”——这两个字在当下的语境中,代表着最高级别的关注与决策。

没有警笛长鸣,没有浩浩荡荡的车队。三辆外表普通、内部却经过特殊改装的黑色轿车,在夜色中悄然驶离殷墟考古现场,汇入国道,而后转入一条不起眼的支路,最终驶向一个戒备森严的军用机场。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中型飞机已经在跑道上等待。

飞行途中,机舱内异常安静。陈醒望着舷窗外翻滚的云海,心中波澜起伏。从锦屏地下的孤独探索,到殷墟现场的震撼发现,再到如今直入国家中枢,这短短数月间的经历,比他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加起来还要跌宕。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那枚旧徽章,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思绪稍稍安定。

苏青竹坐在他对面,手中捧着一本笔记,但目光并未聚焦在纸页上。她同样心潮难平。作为考古学者,她从未想过自己研究的甲骨文会与最前沿的物理学产生如此深刻的纠缠,更没想到会因此卷入如此高规格的事件。她看了一眼陈醒,这个年轻的物理学家身上那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和纯粹的求知欲,让她在不安中又感到一丝奇异的信赖。

飞机降落在首都一个不对民用航空开放的机场。车辆早已等候,载着他们穿过寂静的深夜街道,没有进入市区核心,而是向着西郊山脉的方向驶去。最终,车队驶入一个外表看似普通、入口却有层层岗哨的园林式建筑群。

在一间没有任何窗户、墙壁散发着微弱吸波材料光泽的会议室里,陈醒和苏青竹见到了几个人。

居中而坐的是一位穿着深色中山装的老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清癯,眼神沉静如水,却仿佛能洞穿人心。他并未自我介绍,但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种久居上位、执掌枢机所形成的无形气场。他的左侧,坐着一位肩扛将星、神色刚毅的军人;右侧,则是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学者,陈醒认出他是国家科学院的前任院长,物理学界的泰山北斗。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老者直接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陈醒博士,苏青竹博士。你们提交的报告,以及‘共鸣’实验的全部数据,我们已经详细审议过了。”他的目光扫过两人,仿佛在评估两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你们的工作,意义重大。其潜在价值,可能超越我们现有的所有战略评估模型。”

他略微停顿,让这句话的分量沉入每个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