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三十

到明帝留下遗诏,将牌位(神主)藏放在光烈皇后(阴丽华)的更衣室旁边的别室里。

此后的皇帝相继继位,都把先帝的牌位安放在世祖庙中。

由此形成的同堂异室的制度,到元朝也没有谁能改变。

唐高祖追尊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在长安立了四座庙。

唐太宗商议设立七庙,空出太祖的神位。

唐玄宗制定制度,建立九室,祭祀八代祖先。

文宗名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母亲是贞献皇后萧氏。

开成年间,礼官认为景帝在唐高祖、太宗创业时受封,是有大功的君主,其宗庙世世代代不迁移,亲缘关系已尽的君主,按照礼制应当迁其神主到祧庙,到了禘祭、祫祭时,则像往常一样合祭。

之后把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合为一代,所以整个唐朝,宗庙通常为九世十一室。

宋朝自从太祖追尊僖祖、顺祖、翼祖、宣祖四位祖先以来,每当遇到禘祭,就按照昭穆次序(宗庙神主牌位的左右位次)相对排列,而空出面向东的尊位。

宋神宗熙宁年间,尊奉僖祖为太庙的始祖,到宋徽宗时,把太庙的神主室增加到十个,其中有五宗不迁庙。

崇宁年间,采用王肃的说法,认为两位远祖(二祧)在七代之外,于是建立九庙。

宋高宗南渡后,祭祀九代祖先。

到了宁宗时,开始另外修建四祖殿,从而端正了太祖面向东的尊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元世祖中统三年,开始在燕京建造宗庙,把太祖的牌位放在中间,作为永远不迁移的祖宗牌位。

到泰定年间,增至七世十室。

现在打算为四代祖先各建一座宗庙,庙门都朝南,在四季的第一个月和岁末,共五次祭祀,春季的第一个月在各庙分别祭祀,夏季、秋季、冬季的第一个月和岁末,则在高祖庙中合祭。

关于社稷的说法是:按照周朝的制度,小宗伯掌管建立国家的神位,右边是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神位,左边是宗庙的神位。

祭祀社稷的地方,只筑坛而不建屋,让其接受霜露风雨的侵袭,以此来与天地之气相通。

凡是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调动大规模的军队,必须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再出征,这种礼仪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大概在古代,天子用社坛来祭祀五土之神,用稷坛来祭祀五谷之神。

其规制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对其尊重并且亲近,与尊敬先祖相同。

人没有土地就不能立足,没有谷物就不能生活,土地和谷物对人有相同的功劳和利益,所以祭祀土地神时一定要祭祀谷神,这是为天下人祈求福祉和报答恩德的方式。

然而天子有三个社坛,为百姓而设立的叫做大社,为自己而设立的叫做王社,还有所谓的胜国之社,为它修建屋宇,不让它接受上天的阳气,国家虽然灭亡了但仍然保存着,以表示对神灵的重视。

后世天子的礼法,只设立大社、大稷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社神都以勾龙配享,稷神都以周弃配享。

汉朝因为汉高祖铲除了已灭亡的秦朝的社稷,设立官职,建立大社、大稷,一年各自祭祀两次。

光武帝在洛阳建立大社稷,位于宗庙的右边,每年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以及腊月祭祀,一年三次。

唐朝沿袭隋朝的制度,在含光门的右边建立社稷坛,在每年仲春、仲秋的戊日祭祀。

唐玄宗将祭祀社稷提升为大祀之礼,仍然在四季进行祭祀。

宋朝的制度规定,每年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以及腊日祭祀社稷。

元世祖在和义门内稍南的地方营建社稷坛,在春秋两季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举行祭祀。

现在应该在每年春季、秋季的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祭祀社稷。

皇上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征南将军汤和派遣使者将檄文传送到漳州,元朝的达鲁花赤迭里迷实恭敬地穿上官服,焚香,面向北方拜了两拜,拿着斧头砍坏印章,抽出刀自杀而死。

总制陈马儿献城投降,汤和命令指挥李执中前往守卫漳州。

癸卯日,诏令御史大夫汤和返回明州,建造海船,用水路运输北征军队的粮饷,命令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以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率领水师从海路进攻广东。

皇上晓谕廖永忠等人说:“王者的军队,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是用来铲除暴乱,拯救困苦的百姓,以满足百姓的期望的。

我当年平定武昌的时候,荆州、湘州等地的各个郡县,都闻风投降归附。

常遇春攻克赣州、南安,岭南的几个郡也相继前来归附,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军队出征纪律严明,所以人心悦服。

现在两广地区,地处偏远的南方,彼此割据,百姓困苦已经很久了。

平定祸乱、安抚百姓,就在今天了。

他们听说八闽之地不能坚守,湖湘地区已经被平定,内心必定惊恐害怕,没有坚守的意志。

如果先派人去宣扬朝廷的声威和恩德来招安他们,一定会有来归附投降的,这样就可以不劳烦军队了,千万不要杀戮掠夺,(以免)破坏(他们)向往归化(的诚心)。

如果他们违抗命令,就发兵攻打他们,扼守他们的险要之处,断绝他们的后援,没有不能攻克的。

而且广东的重要地方,只有广州,广州一旦被攻克,那么其他的州县就可以通过传布檄文的方式来平定了。

海南、海北地区,依次进行招抚,留下军队镇守,仍然和平章杨璟等人合兵攻打广西。

用兵的策略方法,大都采用这种办法,肃清平定南方地区,就在这一次行动了。”

皇上驾临奉天门,对侍奉在身边的大臣说:“人的话,有忠诚劝谏的,有谗言谄媚的,忠诚劝谏的话一开始听起来会让人难受。

但其中有好处,就像药石能治疗疾病一样。

谗佞之人所说的话,一开始听起来似乎很顺耳,但它们带来的祸患却数不胜数。

那些小人做谗佞之事时,他们心机巧诈,慢慢渗透,开始时一定用微小的、让人相信的事情向君主进言,来试探君主的心意(深浅)。

君主如果相信了他,他日他再有进言,君主必然认为他之前说的话是可信的,将不再仔细考察(他的话)。

进谗言、善阿谀的人因此得以肆意妄为,从而妨害贤能之人、危害国家,(他们的恶行)无所不至。

小主,

从古以来像这样的事很多,可是昏庸的国君,最终没有谁能醒悟,这是因为阿谀奉承的话听起来很甜美而不违逆自己心意的缘故啊。

只有刚强明智的人,能审慎地分辨是非,听信公众的言论,不偏信他人的话,那么谗佞之人的口就可以被堵住了。”

征南将军胡廷美派遣建宁投降的将领曹复畴去招降劝谕汀州以及宁化、连城等县。

元朝汀州路守将陈国珍投降,泉州所属郡县相继投降归附。

乙巳日,元朝滨州守将翟副枢、于佥院,在济南拜见大将军。

丙午日,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领军队从济南出发去攻取东昌。

丁未日,皇帝下诏在国子监用太牢祭祀先师孔子,并且派遣使者到曲阜进行祭祀。

使者出发时,皇帝对他说:“孔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天地共存,所以后世统治天下的君主,没有不敬重他、对他行大礼、完善祭祀他的礼仪的。朕现在是天下的君主,希望能阐明教化,推行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如今已在国子监举行了释奠礼,还派遣你到阙里去操办祭祀之事,你一定要恭敬对待。”

戊申日,皇上亲自祭祀太社、太稷:太社的正位在东边,以后土配享,面朝西方;太稷的正位在西边,以后稷配享,面朝东方。

太社、太稷的神位前各摆放两块玉璧,币帛用黑色,祭祀用的牲畜为一头牛犊、一只羊、一头猪,还有十个笾、十个豆。笾中盛放着岩盐、干鱼、枣、栗、榛、菱、芡、鹿肉干、白饼、黑饼;豆中盛放着韭菜腌菜、肉酱、蔓菁腌菜、鹿肉酱、芹菜腌菜、兔肉酱、笋腌菜、鱼肉酱、牛百叶、猪肩肉。簠、簋各两件,里面分别盛有黍稷和稻粱。铏三只,里面盛着调和了五味的肉羹。后土、后稷的神位祭祀规格与太社、太稷相同,只是不用玉。

太社坛的正位、配位在坛的东面共设三个酒樽,面朝西,里面盛着泛齐、醴齐、盎齐三种酒;两个祝板,一同设在坛的西面,面朝东。大稷坛的正位、配位在坛的西面共设三个酒樽,面朝东;两个祝板,一同设在坛的东面,面朝西。各坛有六个酒杯,一同放在酒樽旁边。

祭祀前,皇帝进行散斋四天、致斋三天,陪同祭祀的执事官也一样。祭祀前一天,在社稷门外的西边设置临时的休息处,朝向南方。在??内设置御位,位于两座祭坛的北面,处于中央且面朝南方。皇帝穿着皮弁服,备好法驾,前往临时休息处,接着视察祭祀用的牲畜,查看鼎镬、洗涤器具等情况,有关官员按礼仪进行陈设。

到了祭祀当天清晨,各位执事官分别将酒樽、簠簋、笾豆、登、铏等祭器装满祭品,把玉和丝织品放在竹筐里,将祝文放在神位右侧。皇帝的车驾到达临时休息处,太常卿奏报里面已戒备。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乐生、舞生以及各位执事官、陪祭官进入祭祀场地各自就位。太常卿奏报外面已准备完毕。皇帝进入场地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