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4065年)八月初一日,下诏令把金陵作为南京,大梁作为北京。
诏书说:“我认为建立国家的根基以成就伟大的事业,振兴王业的根本是首要的;处在中原而治理四方,确立国家的规制最为重要。
自从赵宋末年,夷狄入主中原,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元朝的气数已尽。各路英雄纷纷争夺天下,尚未有人能统一,百姓遭受的苦难,也已到了极点。
我出身平民,在天下动乱之际,投身军队,率领众人渡过长江。承蒙天地庇佑、祖宗积德,臣子忠诚、将士效命,向西平定了陈友谅,向东消灭了张士诚,向南平定了福建、广东,向北占有了中原。如今武功已成,天下统一的局势已经形成。
十七年间,凡是粮饷、军需物资,各种物品的征收,让百姓不得休息,而江东地区尤为繁重,最终换来了天下太平的局面。
我看中原大地,四方前来朝贡,路程远近适中,父老们的说法,正合我的心意。
然而建立国家的规划固然重要,创立帝王大业的根基也不可轻视。
现以金陵为南京,大梁为北京,我会在春秋两季往来巡视。向百姓宣告我的心意。”
庚午日,大将军徐达命令马指挥守卫通州,率军攻打元朝都城。
军队到达齐化门,徐达命令将士填埋壕沟,登上城墙进入城中。
徐达登上齐化门楼,捉拿了元朝监国的皇族淮王帖木儿不花,以及太尉、中书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人,并将他们处死。还俘获了宣让、镇南、威顺等王子共六人,以及两枚玉印、一枚成宗王玺,查封了元朝的府库、图册典籍和宝物等。
又封闭了故宫殿门,命令指挥张焕率领一千士兵看守。对于宫中的宫女、嫔妃和公主,命令宦官进行看护,号令士兵不得侵犯施暴,百姓都安居乐业。
第二天,顺德的守将吉右丞、胡参政、郑参政都从西山前来归降。
武德卫的军校抓获了先前从乐安逃跑的将领俞胜,以及高参政、张郎中等。
徐达派遣指挥邓旱前往京城献上捷报,同时命令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平章曹良臣、都督副使顾时率领军队,侦察巡逻古北口各个关隘。
壬申日,皇帝对中书省的大臣说:“最近京城发生火灾,四方接连发生水旱灾害,我日夜不安。
难道是刑罚失当、战事未停、徭役频繁、赋税征收不定期,导致阴阳失调才这样的吗?
我和你们共同承担国家的祸福,你们应辅助我修身反省,以消除上天的责罚。”
参政傅??等人回答说:“古人说:上天若爱护君主,就必定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告诫他,让他知晓变化并自我反省。君主遇到灾异而能警惕畏惧,上天的异常就可以消除。
如今陛下修养德行、反省过失,忧愁显露在脸上,身居高位却能体察下情,上天定会看在眼里。只是我们担任宰辅却有失职之处,没能调和阴阳,让陛下忧心,这是我们的罪过。”
皇帝说:“君臣本为一体,若能知晓警醒畏惧,上天的心意就能回转。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来纠正我的不足。”
于是诏令中书省及御史台各部召集年老博学的儒士,讨论便利民众的事宜,以及能消除上天灾异警示的办法。
大将军徐达派遣原元朝尚书九住返回太原,去告知并劝谕扩廓帖木儿。
又派蒋应宗前往涿州,招降劝谕前广平守将平章周昱。
不久,千户陈权从古北口俘获了周昱的将校及其妻儿、车辆后返回。
癸酉日,大将军徐达命令镇抚吴勉代理大都路知府,知印谢秘代理同知,与本路原有官员暂且处理官府事务。
甲戌日,任命张正常为真人,去掉他之前“天师”的称号。
皇帝对群臣说:“最尊贵的是上天,哪有什么‘师’?用‘天师’作为称号,实在太亵渎神明了。”
于是下令去掉“正一教主天师”的称号,将天师印改为真人印,级别为正二品。
他的属官有赞教、掌书。
皇帝诏书说:“我认为道家这一流派,以清净无为为根本,由来已久。张氏从汉代以来,宗派代代相传。
你(指张正常)作为第四十二代孙,内心淡泊,品德纯和,远承祖业,坚守正一道,我因此嘉奖你,赐给你名号。
你要进一步振兴宗风,永远弘扬道教。可任命为正一嗣教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事务。”
当初,皇帝率军攻取江西时,张正常就派人前来拜见。
此后,他多次到京城朝见。
张正常有道术,曾将符投进原永寿宫的井中,饮用井水的人,疾病往往能痊愈。
皇帝下诏在井上建亭,命名为太乙泉。
张正常七年后去世。
大将军徐达派人到东昌,命令平章韩政分兵驻守广平。
韩政于是招降了白土等三十六个村寨。
小主,
乙亥日,漳州府通判王祎上疏说:“臣听说自古以来,帝王平定天下、成就大业后,必定会祈求上天赐予长久国运,以此作为千秋万代的谋划。
而祈求的关键,在于君主自身修养德行。
君主德行修养好了,上天的眷顾自然不会停止。
《尚书》说:‘上天不分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主修养德行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心存忠厚,二是为政宽大。这两点是君主德行的核心。
因此,周王朝凭借忠厚开国,奠定了八百年基业;汉朝以宽大为政,成就了四百年帝业。
史书的记载,是不可否认的。
陛下拥有非凡的资质,怀着大有作为的志向,历经十年艰辛,成就大业,即使是周朝的文王、武王,汉朝的高祖、光武,也未必能超过陛下。
臣私下认为,君主没有比效仿天道更重要的事,也没有比顺应民心更紧迫的事。
上天以化育万物为心意,所以春夏生长养育,秋冬敛藏,都是为了化育万物。
其间雷霆霜雪,有时会冲击、肃杀,但都是暂时的。
如果雷霆霜雪毫无定时地出现,上天化育万物的心意就会消失。
君主体会上天化育万物的心意,言行举止就务必与上天契合。
否则,上天必定会显示异常来警告。
君主若真能修养德行,难道还不能符合天意、承受上天眷顾吗?
这是我希望陛下效仿天道的原因。
百姓依靠君主生存,所以君主看待百姓的祸福,应如同自己的祸福一样,因为君臣本为一体。
古代说‘藏富于民’,是说索取要有节制。
索取有节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陛下最近发布善政,减少茶税、免除军需、减免边境郡县租税,百姓感激喜悦,或许能过上安稳日子。
但如今浙西已经平定,租税增多,征收赋税仍有可减免之处,这是我希望陛下顺应民心的原因。
效仿天道、顺应民心,内心就会自然忠厚,施政就会自然宽大,祈求上天长久庇佑的方法,没有能超过这个的。
如今陛下建国之初,正要制定法律典章,需要讨论的制度礼仪很多,臣不敢一一列举,仅冒昧提出帝王治国的关键,希望陛下不要当作儒者的老生常谈,而能予以关注。”
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丙子日,皇帝对中书省大臣说:“任命官员的原则,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就像优秀的工匠对待木材,无论大小曲直,都能各尽其用,这样就没有废弃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有大才能的人或许缺乏小技能,有小技能的人不足以担当大事,任用人才的关键在于考察是否合适。
骅骝这样的骏马,能穿越险阻、远行千里,但若让它去抓兔子,还不如猎狗;铅刀能切割腐朽之物,但若要分解全牛,就必须用锋利的刀。
所以国家用人,应根据各自才能安排,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人才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朝廷也会有缺人的忧虑。”
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在古北口巡逻,抓获了貊高的部将李德明、刘答失帖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后返回。
丁丑日,派官员到先师孔子庙举行释奠礼。
当初,礼官上奏说:“按照周朝制度,凡是开始建立学校,一定要向先圣先师行释奠礼。
各类学校,春夏祭祀先师,秋冬也一样。
汉代儒者认为,先圣是周公或孔子,先师是传授礼、乐、诗、书的官员,比如传授礼的高堂生、传授乐的制氏、传授诗的毛公、传授书的伏生,这些人可以称为先师。
大概四季学习,是为了掌握其中道理,所以释奠礼各自祭祀传授学业的老师,不涉及先圣。
只有春秋合乐时,天子视察学校,有关部门才会统一祭祀先圣先师。
由此,汉代的释奠礼也大略可见了。
魏正始年间,朝廷派太常在辟雍举行释奠仪式。
晋朝的释奠礼都在国学举行。
东晋的成穆皇后、孝武帝都曾亲自参加释奠礼。
隋朝制度规定,国子监每年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第一个丁日,祭祀先圣、先师。
州县学校则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举行。
唐朝初期,释奠礼祭祀儒家先圣先师。
官员自己担任主祭,祭祀文中直接写博士姓名,称“敢昭告于先圣”。
许敬宗上奏请求让国子祭酒担任初献,祭祀词称“皇帝谨遣”,仍让司乐担任亚献,博士担任终献;县学则让县令担任初献,县丞担任亚献,主簿和县尉共同担任终献,作为永久制度。
武德、贞观年间,皇帝都在二月亲自到国子监举行释奠礼。
开耀、景龙年间,都是皇太子到太学行释奠礼。
开元年间,下诏规定春秋释奠礼由三公代理主持,写入常规礼仪。
若遇大型祭祀,就用仲丁日(每月第二个丁日),州县则用上丁日(每月第一个丁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元两朝沿袭古礼,并有所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