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金婚。

之后是漫长的分别,在枪林弹雨中,在生死线上挣扎时,“我等你回来”这句话,和那个月光下模糊而坚定的身影,成了支撑他活下去的重要念想之一。直到抗战胜利,直到局势稍稍稳定,他几经周折,终于打听到她的消息,找到了她。再见时,她憔悴了许多,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而倔强。

组织上批准了他们结婚。婚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借了老乡一间土房,贴了个红喜字,几个战友凑在一起吃了顿杂面饺子,就算成了家。没有婚纱,没有戒指,秀兰穿着的,是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改成了合身的样式,那是她最好的一件衣服。

婚后的日子,依旧是聚少离多。他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她则在后方,从事着繁重而琐碎的地方工作,同时还要担惊受怕,等待着他不知何时会传来、甚至可能永远等不到的消息。她为他生儿育女,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想尽办法拉扯孩子,伺候老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的半边天。

小主,

傅水恒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短暂休假回家,看到年幼的儿子因为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秀兰把自己碗里仅有的一点细粮都拨给了孩子和老人,自己偷偷啃着野菜团子。他当时心里像被刀割一样,她却笑着安慰他:“没事,我在家怎么都好说,你在外面才辛苦。”

那些年,她从未抱怨过,也从未向他索取过什么。她就像太行山上最常见的一种草,看似柔弱,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默默扎根,默默承受风雨,默默地,用她的方式,支持着他的信仰和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他们有了这个分配的小院,种上了槐树。日子依然清贫,但不再有颠沛流离,不再有生离死别的恐惧。秀兰将这个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粗茶淡饭也做得有滋有味。她识的字不多,却非常尊重他看书读报的习惯,总是默默地把书房收拾得整整齐齐。他晚年陷入那些沉重的回忆时,她虽然不懂,却总能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情绪,默默地陪在他身边,递上一杯热茶,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用她的存在,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

五十年了。

从战火纷飞中的一句承诺,到如今白发苍苍的相濡以沫。这其间,经历了多少时代的巨变,个人的浮沉?他们一起熬过了最艰难的岁月,一起分享了胜利的喜悦,一起承受了失去战友的悲痛,一起见证了国家的崛起,也一起,在这平凡琐碎的日常中,走到了生命的秋天。

傅水恒看着阳光下专注缝补的秀兰,心中百感交集。他这一生,面对过凶残的敌人,经历过惨烈的战斗,做出过艰难的选择,承受过巨大的压力。他曾被历史的洪流推着向前,也曾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影响历史的走向。他拥有过系统赋予的微弱优势,也背负着无数战友牺牲的沉重记忆。他婉拒过青史留名的机会,也最终选择将真相留给后人。

但此刻,他觉得,所有那些宏大的、惊心动魄的过往,其最终的意义,或许就是为了换取眼前这份看似微不足道的宁静——阳光,小院,老妻,以及这无需言语的陪伴。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秀兰身边。秀兰抬起头,有些疑惑地看着他。

傅水恒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动作有些迟缓,却异常坚定地,握住了秀兰那只布满老茧、因为常年劳作而指节有些变形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