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灰袍客走,南楼挂幡

苏晚晴率红姑、小春子姐及数十骨干重返金线楼前。

这一次,她未带棍棒,不呼口号,也不破门而入。

只命人将百坛特制“九酿梅酱”一字排开,置于门前青石板上。

每坛皆以粗陶封口,外贴竹签,墨迹工整:

“救母性命”——陈家坳张氏敬献

“助儿开胃”——双桥镇李婆泣书

“冬日暖腹,活我全家”——北岭逃荒户赵三亲笔

路人驻足,越聚越多。

苏晚晴立于坛前,一身布衣,发束木簪,却气势如虹。

她抬手示意,全场渐静。

“昨夜有人问我,‘晚晴商盟’四个字,值多少银子?”她朗声道,“我说,不值一文。因为它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一人。”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坚定如铁:

“‘晚晴’二字,属于每一个起早贪黑、靠双手吃饭的人。属于每一个不肯跪着活的百姓。”

话音落下,人群中已有老农抹泪,少妇紧握孩子的小手,默默点头。

她转身,面向金线楼那扇紧闭的大门,声音陡然拔高:

“从今日起,此楼不再为权贵献媚,不为虚名折腰。它只做一件事——端出人间真味!”

随即,请顾大家登台。

老人拄杖而来,须发皆白,眼中却有少年般的光。

他提笔蘸墨,在众人屏息注视下,挥毫泼墨——

素宴南楼——人间真味所在

八个大字,力透匾背,苍劲雄浑,宛如大地刻痕。

围观者无不动容。

有人当场跪下磕头,有人高举竹签嘶喊:“我们认这个招牌!认这个人!”

就在这时,西边官道尽头,尘土微扬。

一道孤影踏晨雾而来,肩背长笛,灰衣斑驳,步履沉稳如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城东学塾内,赵元亨正召集数十青年,灯火通明,誓言低声却铿锵——

风,正在变。晨雾未散,玉箫郎已立于南楼前的青石阶上。

他肩背长笛,灰衣斑驳如旧,却自有一股清越之气,仿佛天地间只剩这一缕音律未落。

人群自发让开一条道,连最喧嚷的小贩也屏息凝神——昨夜素宴余温尚在,今朝又来一奇人,谁也不知是福是祸。

可当那支竹笛抵唇,第一个音符破空而出时,所有人皆心头一震。

是《破阵乐》。

战鼓雷鸣、铁骑奔涌的杀伐之音自一管竹笛中倾泻而出,竟不输千军万马。

那旋律起于低回,如暗流潜行,继而骤然拔高,似利刃出鞘,直劈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