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活着的人才是刀

八百里加急的马蹄踏碎夜色,尘土飞扬中,旌旗猎猎展开——“御前特使”四字赫然在目,如刀刻入人心。

北舆废墟静了一瞬,随即沸腾。

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手持火把、锄头、门板,围聚碑林之外。

那千余块木碑在风中轻响,仿佛亡魂也屏息以待。

苏晚晴一袭素衣立于坡上,发髻未梳,却目光如炬。

她身后是李砚之捧着的《北舆军粮册》抄本,还有那份由农信坊连夜拓印、墨迹未干的《骨灰调包记录》——白纸黑字,条目清晰,每一笔都像钉进泥土的铁桩,不容拔起。

马队停驻,为首之人身着紫袍玉带,面容冷峻,正是大理寺少卿周承安,此番奉旨查案的御前特使。

他翻身下马,目光扫过碑林,眉头微皱:“此等妖言惑众之地,竟成祭坛?”

苏晚晴缓步走下高坡,脚步不疾不徐,声如清泉击石:“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民女苏晚晴,代杏花村及十三村落百姓,恭迎圣命。”

她话音落时,已将两份文书双手呈上。

周承安冷眼接过,只翻一页,脸色骤变。

《骨灰调包记录》上列得明明白白:某月某日,天机阁密令调换忠魂骨灰,以乱葬岗无名尸骨充数;而《北舆军粮册》抄录页则揭穿了朝廷所谓“军粮不足致战败”的谎言——实为皇亲私库截留三万担粟米,尽数运往南境庄园!

“你……从何处得来这些?”周承安声音发紧。

苏晚晴抬眸直视他双眼,一字一句:“从死人嘴里问出来的真相,比活人说的更真。若您今日执意带走这些骨灰,请先告诉天下人——他们为何不能归乡?他们的名字,配不配刻一块碑?”

空气凝滞。

风停了,火把摇曳不定,仿佛连天地都在等待一个答案。

围观百姓沉默片刻,忽然有人跪下。

一个白发老妪颤巍巍上前,抱着一坛骨灰,叩首在地:“我儿张十七,北舆卒,阵亡于断河岭!求大人为他正名!”

紧接着,第二人跪下,第三人、第四人……百人、千人,如麦浪伏地。

“还我忠魂!”

“还我名字!”

声浪滚滚,震得官差退步,连周承安也不由后退半步,额角渗出冷汗。

他张了张嘴,终未能说出“奉旨收骨”四字,只得沉声道:“本官需暂驻行馆,详察案情。”旋即拂袖而去,带着随从匆匆入住村外驿馆。

人群未散,怒意未平。

夜色渐深,乌云压顶,一场暴雨将至。

谢云书立于碑林深处,长衫湿透,双目却亮如寒星。

他指尖轻抚一块无名碑,低声自语:“你们听见了吗?他们开始说话了。”

话音落下,他身形一闪,隐入林间暗影。

半个时辰后,驿馆外围竹林窸窣作响。

银针无声落地,布成环形阵法,触地即生微光流转,隔绝声响——正是谢家秘传“静音阵”。

秦烈换上驿卒粗衣,借着雨幕潜入侧门。

他是宫城侍卫统领,身手矫健,更兼熟知朝中暗语规矩,混入毫无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