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当日,晨雾未散,杏花村外的旷野已被九百零七席灵案铺满。
粗瓷碗里蒸腾着白气,新米刚出锅,粒粒饱满泛着油光,是苏晚晴亲手培育的“晚晴稻”头茬收成。
一碗饭,一盏酒,一张压着青石的黄麻纸——名字就贴在碗底,风吹不走,雨打不湿。
酒是“云书醉”,封口未启,标签朝外,墨字清晰:北舆仓守卒,魂归此席。
山风拂过,七十二面杏花旗猎猎翻卷,铜钱串成的旗尾叮咚作响,像极了旧时军中鼓角余音。
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有拄拐的老翁,有抱着婴孩的妇人,还有翻山越岭、鞋底磨穿的外乡人。
他们不言不语,只默默放下自家腌菜、新蒸的饼、一双干净筷子,或是一小坛自酿的米酒。
苏晚晴立于高台,望着漫山遍野的人影,心口发烫。
她不是来祭鬼的。
她是请英雄回家吃饭。
阿念站上灵台,小小身影却挺得笔直。
他怀里抱着谢云书亲笔誊写的《阵亡录》,羊皮封面焦痕斑驳,边角用麻线缝补过三次。
昨夜,他在灯下抄到三更,手指冻得发紫也不肯停。
他知道,这本册子不只是名单,是命,是信,是那些再没机会回家的人最后的念想。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清亮如破晓之钟:
“张大柱!陇西人,三十七岁,爱吃辣酱拌饭——敬你一碗!”
话音落,百人齐应。
“敬你一碗!”
碗起,酒倾,洒向大地。
紧接着,“李二狗!”“王铁锤!”“赵老幺!”……一个个名字被喊出,带着籍贯、年龄、生前嗜好,甚至一句临终遗言。
每喊一人,便有一片啜泣之声,有人跪地叩首,有人将脸埋进臂弯,肩膀剧烈颤抖。
风忽然静了。
仿佛天地都在听。
祠堂檐下,谢云书倚着门框,脸色苍白如纸,指尖却微微颤动,一下一下,轻轻敲击地面。
那是《还脉调》的节拍。
十年前,北舆仓每逢换防之夜,守军都会击鼓奏此曲,寓意“血脉不断,忠魂可归”。
如今鼓声不在,可人心所聚,竟与那古调暗合节律。
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喉间腥甜翻涌,却死死咬住牙关,不让自己咳出声。
不能乱节奏。
这场归魂宴,不是哭丧,是召魂。
是告诉天下——你们忘了的,我们记得;你们烧掉的,我们重写;你们污蔑的,我们正名。
远处马蹄声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