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彗辉陨灭:裂玉箴纬现危兆,大启君臣抗阴魔

1. 殿外异声起,东南彗辉陨

旨意刚下,殿内众人还未从新帝的决策中回过神来,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奇异的声响。

那声音不似平日宫中风声、雨声,反倒像是无数颗星辰同时挣脱天幕束缚,带着淡淡的轰鸣声急速坠落,又像是千里之外的雷声,沉闷却有力,每一次震动都顺着殿宇的基石传递进来,震得地面都微微颤抖。

殿内不少人端着茶杯的手不由自主地晃了晃,浅碧色的茶水溅出几滴,落在明黄色的地毯上,晕开小小的水渍。

有人下意识地屏住呼吸,目光纷纷投向殿门方向,眼中满是疑惑与不安,想知道这突如其来的异声究竟源自何处。

众人纷纷抬头望向天空,殿内的烛火摇曳,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投在冰冷的金砖地面上。

此刻已近子时,按照往日的光景,天幕本应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漆黑,只有几颗稀疏的星辰在遥远的天际闪烁,散发着微弱的光芒。

可今日不同,东南方的天空却突然亮起一道淡紫色的光,那光芒起初并不刺眼,像是一层薄纱笼罩在天际,随着时间推移,光芒越来越盛,渐渐显露出彗辉的轮廓。

那彗辉拖着长长的尾焰,尾焰中夹杂着细碎的光点,正缓缓朝着地面的方向陨灭,整个过程缓慢而庄重,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诡异。

彗辉的颜色在夜空中不断变化,像是被无形的手调配的颜料,从最初深邃的紫,渐渐过渡到柔和的淡紫,每一丝紫色褪去时,都有细微的光点从尾焰中脱落。

紧接着,淡紫又慢慢变成娇嫩的浅粉,粉色的光笼罩着周围的云层,让原本漆黑的云也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

最后,整个彗辉彻底消散,化作无数星屑,像一场盛大的流星雨般,从天空缓缓落下,精准地散落在考殿外的刑台上,没有一颗偏离方向。

刑台周围的侍卫们纷纷停下脚步,仰头望着这罕见的景象,手中的长枪不自觉地垂了下来。

那刑台是用上好的汉白玉砌成的高台,汉白玉经过多年的风雨洗礼,表面已有些许磨损,却依旧透着温润的光泽。

刑台高约三丈,站在下方需仰头才能看到顶端,宽约两丈,足够容纳数人同时站立,平日里这里是处决犯人的地方,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淡淡的血腥气。

刑台中央放置着一个巨大的金盘,金盘边缘雕刻着简单的云纹,却因常年闲置,云纹已有些模糊。

白日里,金盘在阳光下并不起眼,可到了夜晚,在月光的映照下,却透着一股莫名的威严。

2. 金盘褪锈显,裂玉箴纬现

金盘直径约有一丈,是用纯度极高的黄铜打造而成,黄铜的质地让它异常沉重,需要四名壮汉才能勉强挪动。

表面原本布满了暗红色的锈迹,那些锈迹层层叠叠,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锈迹的纹路竟像是一张狰狞的脸,双眼凹陷,嘴角上扬,透着一股诡异的笑意,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格外阴森。

殿内有人看到这锈迹的形状,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下意识地移开了目光。

可当星屑如同细密的雨丝般落在金盘上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

金盘上的红锈开始簌簌脱落,起初只是零星的几点,像是被风吹走的沙尘,随着星屑不断落下,脱落的锈迹越来越多,纷纷扬扬地飘向地面,在金盘周围堆起薄薄的一层。

不过片刻功夫,金盘表面的红锈便已脱落大半,露出下面一段碧绿色的玉石,玉石的颜色鲜亮,与黄铜的暗沉形成鲜明对比。

刑台下方的侍卫长握紧了手中的剑柄,眼神警惕地盯着金盘,生怕出现什么意外。

那玉石呈长条状,约有两尺长,三寸宽,大小正好嵌在金盘中央的凹槽里,像是专门为它量身打造一般。

玉石表面光滑如玉,摸上去冰凉细腻,没有一丝杂质,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珍品。

上面刻着细密的纹路,纹路纵横交错,看似杂乱无章,却又透着一种奇特的规律,纹路之间泛着淡淡的青光,在夜色中忽明忽暗,格外引人注目。

在场稍有见识的人心中都咯噔一下,这赫然正是传说中的裂玉箴纬!

裂玉箴纬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预言书,关于它的传说在宫廷和民间都广为流传。

据说它由上古时期的一位圣人所制,圣人耗尽毕生心血,将天地运行的规律、王朝兴衰的奥秘都刻在了这玉石之上,能精准预示王朝的兴衰和重大灾祸。

古籍中明确记载,裂玉箴纬平时会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或是在深山之中,或是在废弃的器物之内,从不轻易现身。

只有在王朝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时,它才会随着特殊的天象显现,为世人提供破解危机的线索,这也是它每次出现都能引起轰动的原因。

3. 内侍取箴纬,新帝辨古言

内侍们见状,连忙快步朝着刑台跑去,他们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每一步都透着急切与敬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深知裂玉箴纬的珍贵,不敢用手直接触碰,生怕手上的温度或汗液损坏这稀世珍宝,只能从随身的锦囊中取出一块干净的丝绸。

那丝绸是用上好的云锦织成,质地柔软,颜色洁白,没有一丝杂色,平日里是用来擦拭皇家器物的。

内侍们小心翼翼地将丝绸铺在手上,然后缓缓伸向裂玉箴纬,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初生的婴儿。

内侍们用丝绸将裂玉箴纬轻轻包裹住,然后双手捧着丝绸,快步朝着大殿走去,步伐平稳,不敢有丝毫晃动,生怕裂玉箴纬从手中滑落。

沿途的官员纷纷侧身让行,目光紧紧跟随着内侍手中的丝绸包裹,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想亲眼目睹这传说中的预言书。

很快,内侍们便走进大殿,在新帝面前停下脚步,恭敬地低下头,将手中的裂玉箴纬递了过去。

新帝伸出手,接过丝绸包裹,手指轻轻拂过裂玉箴纬的表面。

玉石冰凉的触感透过柔软的丝绸传来,像是一股清泉注入心田,让他因处理朝政而烦躁的心绪稍稍平静。

他将裂玉箴纬放在面前的御案上,然后俯身仔细观察着玉石上的纹路,殿内的烛火映照在玉石上,让纹路更加清晰。

只见那些原本看似杂乱的纹路在烛火下逐渐变得鲜活起来,像是有了生命一般,缓缓蠕动着,每一次蠕动都变换出不同的形状。

片刻之后,纹路最终化作一段段古老的文字,排列整齐地印在玉石表面。

“阴魔窟启,魂契禄位现;九重地焰,鬼噬录出;大启危矣,唯剑可破……”新帝轻声念出这些文字,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大殿。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块沉重的石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原本平静的心情再次变得沉重起来。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的文武百官,发现众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凝重的神色,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些文字背后隐藏的危机。

新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情绪,开始思考这些预言文字所代表的含义。

4. 解读预言意,殿外起巨响

阴魔窟、魂契禄位、九重地焰鬼噬录……这些词汇在新帝的脑海中不断盘旋,每一个都对应着古籍中记载的邪恶事物。

阴魔窟是上古时期便存在的魔窟,位于大启的西南边境,那里常年被黑雾笼罩,不见天日,里面居住着无数阴魔。

这些阴魔形态各异,性情残暴,以人类的灵魂为食,手段极其残忍,凡是靠近魔窟的人,几乎没有能活着回来的,多年来一直是大启边境的隐患。

新帝曾在儿时听太傅讲过阴魔窟的故事,那时只当是传说,如今却没想到它真的会与大启的危机联系在一起。

魂契禄位则是阴魔用来控制官员的险恶契约,这种契约以阴魔的魔力为基础,一旦官员签下魂契,灵魂就会被阴魔牢牢掌控,失去自主意识,沦为阴魔的傀儡。

被控制的官员会按照阴魔的指令行事,在朝廷中安插眼线,传递情报,破坏朝政,而外人却很难察觉他们的异常,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与平时并无二致。

新帝一想到朝中可能隐藏着大量被阴魔控制的官员,心中便不由得一阵发凉,这无疑会给大启带来巨大的威胁。

而九重地焰鬼噬录,更是阴魔手中的重要工具,它是阴魔记录魂契禄位的名册,封面由阴魔的皮制成,书页则是用人类的灵魂凝聚而成,透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位已经被阴魔控制的官员,上面详细记录着官员的姓名、品级、任职衙门以及被控制的时间。

阴魔通过这本名册管理被控制的官员,随时下达指令,一旦有官员试图反抗,阴魔便会通过名册感知到,然后用魔力折磨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痛苦不堪。

新帝的话音刚落,还没等众人消化这些信息,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巨响。

那声音像是厚重的墙体被强行撕裂,沉闷而刺耳,带着一股毁灭的气息,让整个大殿都跟着晃动了一下。

紧接着,是无数人的惊呼声,声音中充满了恐惧与慌乱,显然是外面发生了可怕的事情。

众人下意识地转头望向殿外,只见殿门被震得微微颤动,缝隙中透出暗红色的光,与平日里的天色截然不同。

新帝猛地站起身,握紧了腰间的佩剑,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5. 吏部轮台裂,鬼噬录悬空

众人顺着新帝的目光望去,只见整座吏部轮台的高墙表面开始徐徐龟裂,那龟裂的速度并不快,却带着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

吏部轮台是吏部存放官员名册和科举试卷的重要场所,平日里守卫森严,闲人不得靠近。

它的墙体是用特制的青砖砌成,这种青砖经过特殊的烧制工艺,坚硬异常,防水防火,平日里就算是遭遇暴雨狂风,甚至是轻微的地震,也不会有丝毫损坏。

可此刻,墙体上的裂缝却越来越大,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屋顶,像是一条巨大的伤疤,横亘在轮台之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裂缝中开始涌出暗红色的火焰,那火焰与寻常火焰不同,没有丝毫温度,反而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火焰的颜色也越来越深,从暗红逐渐变成漆黑。

漆黑的火焰中浮凸出无数黑色的文字和图案,文字扭曲变形,像是在不断挣扎,图案则大多是狰狞的阴魔面孔,龇牙咧嘴,透着一股邪恶的气息。

这些文字和图案在火焰中不断组合、变化,最终组成了一本巨大的名册,悬浮在半空中,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那本悬浮的名册足有两丈高,一丈宽,比寻常的书籍大上数十倍,远远望去,像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石碑。

名册的封面是用某种不知名的兽皮制成,上面覆盖着一层细密的鳞片,在漆黑火焰的映照下泛着诡异的光泽。

名册上的文字是用阴火写成的,每一个字都泛着黑色的光,清晰地显示出官员的名字、品级和任职衙门,没有丝毫模糊。

更令人心惊的是,每一个名字旁边,都画着一道黑色的锁链,锁链的另一端连接着一个狰狞的阴魔图案,图案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从名册中跳出来。

在场的老臣们看到这名册,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有人颤抖着开口:“这……这是二十四万阴魔窟世代转售魂契禄位的九重地焰鬼噬录!”

这句话像是一颗炸弹,在殿内炸开,众人纷纷倒吸一口凉气,眼中满是震惊与恐惧。

他们虽然早有耳闻,却从未想过会亲眼见到这本邪恶的名册,更没想到名册上会有如此多朝廷官员的名字。

新帝的脸色也变得格外凝重,他死死地盯着半空中的鬼噬录,心中暗暗盘算着应对之策。

6. 臣工失血色,御史跪请迁

臣工们看着半空中悬浮的鬼噬录,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一个个面如死灰,身体不由自主地开始颤抖。

有人忍不住面露绝望,双手紧紧抓住身前的朝服,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仿佛已经失去了所有希望。

有人则下意识地捂住嘴,生怕自己惊呼出声,引来阴魔的注意,他们的身体微微蜷缩,试图在这巨大的恐惧中寻找一丝安全感。

还有人悄悄后退,想要远离这令人窒息的场景,却又因为敬畏新帝而不敢退得太远,只能在原地纠结徘徊。

那位之前就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老臣——御史大夫,此刻再也支撑不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膝盖与金砖地面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年事已高,头发早已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身体本就虚弱,平日里连走路都需要侍从搀扶。

此刻看到如此恐怖的景象,更是被吓得心神俱裂,他朝着新帝磕了个响头,额头重重撞在金砖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额头上瞬间渗出了血迹。

“陛下,我们该怎么办啊?”老臣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混合着额头渗出的血迹,在脸上留下一道道狼狈的痕迹,看起来格外凄惨。

他抬起头,眼中满是绝望,声音颤抖地继续说道:“这阴魔的势力如此庞大,连吏部的官员都被他们控制了,我们根本无法抗衡……要不……要不就先迁都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他的话刚说完,便剧烈地咳嗽起来,每一次咳嗽都牵动着胸口的伤口,让他疼得眉头紧锁。

他的话得到了一些朝臣的附和,几位来自南方的官员对视一眼,纷纷跪倒在地,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显然是事先有过交流。

其中一位官员上前一步,语气急切地说道:“陛下,老大人说得有理。阴魔势力滔天,京城如今已成险地,随时可能遭遇不测。不如先迁都到南都,南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而且远离阴魔窟,我们可以在那里休养生息,再从长计议啊!”

其他几位南方官员也纷纷点头,不断劝说新帝迁都,希望能尽快远离这危险的京城。

7. 新帝拒迁都,执剑表决心

新帝看着跪倒在地的朝臣,眼中却没有丝毫绝望,反而燃烧着熊熊的斗志,那斗志如同烈火般,照亮了他的眼眸。

他缓缓将手中的裂玉箴纬递给旁边的翰林学士,动作轻柔,生怕损坏了这件珍贵的预言信物。

翰林学士连忙双手接过,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中,眼神中满是敬畏。

新帝则握紧了腰间的轩辕剑,剑柄上的宝石在烛火下泛着璀璨的光芒,剑脊更是透着冰冷的寒光,仿佛能斩断世间一切邪恶。

剑身上的云纹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决心,变得更加明亮,像是有了生命一般,在剑身上缓缓流动。

“迁都?”新帝的声音带着一丝冷意,却异常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众人的心中。

他的目光扫过跪倒在地的朝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那是懦夫的行为!大启的江山是列祖列宗用鲜血和生命打下来的,从太祖皇帝开国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历经十一位帝王的治理,从未有过迁都的先例!朕岂能因为这一点困难就放弃祖宗的基业,让列祖列宗蒙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语气中充满了对迁都提议的不屑与反对。

他顿了顿,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眼神中的坚定感染了周围的人,语气也变得更加激昂:“阴魔势力庞大又如何?暗骑都尉狡猾又如何?朕手中有轩辕剑,这把剑曾斩过无数妖魔,护过大启百年安宁!朕身边还有各位爱卿,你们都是大启的栋梁之才,是朕最坚实的后盾!更何况,朕还有天下的百姓,他们对大启忠心耿耿,愿意为守护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帝的话语铿锵有力,让在场众人的心中都泛起了一丝涟漪。

“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无论阴魔的势力有多庞大,朕都会带领大家闯过去!”新帝举起手中的轩辕剑,剑尖指向天空,剑身上的寒光更盛,“朕绝不会退缩,绝不会放弃,一定会守护好大启的每一寸土地,守护好每一位百姓!”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与决心,像是一束光,驱散了众人心中的恐惧与绝望。

殿内的烛火似乎也被这股气势所感染,燃烧得更加旺盛,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

8. 剑指破危机,群臣表忠心

“轩辕剑能破傀儡核,就能破阴魔窟,就能斩尽所有邪恶!”新帝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握紧轩辕剑,手臂微微用力,剑身在空气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留下一道淡淡的寒光:“裂玉箴纬说‘唯剑可破’,这剑,就是朕手中的轩辕剑,它不仅是一把兵器,更是我们大启君臣同心的象征,是我们战胜阴魔的信心来源!”

新帝的话语像是一剂强心针,让原本绝望的朝臣们渐渐抬起头来,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那位之前跪倒在地的御史大夫擦干脸上的眼泪和血迹,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站起身来。

虽然他的身体还有些颤抖,脸色也依旧苍白,但眼神却变得坚定起来。

他朝着新帝深深鞠了一躬,语气中满是愧疚:“陛下英明!老臣糊涂,方才一时恐惧,竟提出迁都这等懦弱的想法,险些误了国家大事,还请陛下恕罪!”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从今往后,老臣愿与陛下共进退,哪怕粉身碎骨,肝脑涂地,也绝不退缩,定要与阴魔抗争到底!”

“臣等愿与陛下共进退!”其他朝臣也纷纷站直身体,齐声喊道,声音响亮而坚定,震得殿内的烛火都微微晃动。

原本沉重压抑的气氛瞬间被高昂的斗志所取代,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坚定的神色,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

有的官员握紧了拳头,有的官员拔出了腰间的佩剑,有的官员则挺直了脊梁,展现出了大启官员应有的气节。

新帝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由得一阵感动,他知道,有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在,大启一定能渡过这次危机。

朝臣们的呼喊声久久回荡在大殿之中,不仅传遍了整个皇宫,也传到了皇宫之外。

皇宫外的百姓们听到这坚定的呼喊声,纷纷停下脚步,抬头望向皇宫的方向,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

他们虽然不知道皇宫内发生了什么,但从这呼喊声中,他们感受到了朝廷的决心,心中的不安也渐渐消散,开始相信朝廷一定能守护好他们的家园。

9. 三卯交替至,殿内烛火尽

就在这时,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淡淡的白光透过殿门的缝隙照进殿内,与殿内的烛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光影效果。

众人纷纷抬头望向窗外,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们没想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不知不觉间,三卯交替的时刻已经到了。

三卯交替是一天中最为特殊的时刻,此时天色将亮未亮,阴阳交替,是邪祟最容易活动,也最容易被克制的时刻,在民间有着诸多传说。

新帝看着天边的鱼肚白,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他知道,这个时刻或许会成为破解危机的关键。

凌晨五点左右,考殿内的烛火已经燃尽,最后一截烛芯在空气中挣扎了几下,便彻底熄灭,只留下一缕淡淡的青烟,缓缓飘向殿顶。

殿内顿时陷入了一片昏暗,只有窗外透进来的微弱光线照亮了殿内的一角,让众人勉强能看清彼此的身影。

空气中弥漫着蜡烛燃烧后的焦味和淡淡的尘埃气息,这种气息混合在一起,让人闻起来有些不适,却也让众人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眼前的危机。

有的官员下意识地用手扇了扇面前的空气,试图驱散这难闻的气味。

新帝走到窗边,推开了殿门,一股清新的空气瞬间涌入殿内,驱散了殿内的焦味和尘埃气息。

他深吸一口气,感受着清晨的凉爽,心中的烦躁也渐渐消散。

窗外,天空已经渐渐亮了起来,远处的房屋轮廓渐渐清晰,街道上开始出现零星的行人,一切看起来都和往常一样平静,可新帝知道,这份平静之下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他转过头,看着殿内的朝臣们,语气平静地说道:“三卯交替,阴阳转换,此时正是我们应对阴魔的好时机,大家做好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状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朝臣们纷纷点头,开始整理自己的衣物和兵器,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有的官员检查着佩剑的锋利程度,有的官员则与身边的同僚交流着应对之策,有的官员则紧盯着殿外的动静,生怕错过任何异常。

整个大殿内虽然依旧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坚定的神色,没有了之前的恐惧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10. 青螭秤晃动,异声刺耳响

突然,一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传来,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那声音像是铁器被强行拖拽过粗糙的地面,尖锐而刺耳,让人忍不住捂住耳朵,眉头紧锁。

众人循声望去,目光纷纷集中到了吏部核名楼的方向,只见悬挂在吏部核名楼顶的三百斤青螭方鉴秤正在剧烈晃动,晃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像是随时都会从楼顶坠落。

吏部核名楼是吏部用于核对官员姓名、品级的场所,平日里十分安静,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异常情况,众人心中不由得再次升起了不安。

那秤是用青螭的鳞片混合青铜制成的,青螭是上古时期的神兽,鳞片坚硬异常,具有辟邪的作用,用它的鳞片制成的器物,往往蕴含着神奇的力量。

秤杆上刻着细密的刻度,每一个刻度都用金线勾勒,泛着淡淡的金光,在清晨的光线中显得格外耀眼。

刻度的划分十分精准,从一端到另一端,没有丝毫偏差,代表着公正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