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咸阳天泽:税册化粟润市井,囚旗承恩开广场

李主事回到衙署,看着案几上的税册,伸手轻轻碰了碰纸页,只觉得指尖传来一阵温热,纸页像是有生命一样,轻轻颤动了一下,更多的金粉从他触碰的地方飘出。

“这税册记录的本是百姓赋税,如今却化作粟米回馈百姓,倒是应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李主事看着不断减少的税册,喃喃自语道,身边的官员们也纷纷点头,觉得这话在理。

负责掌管税册的吏员,原本还在担心税册丢失会被追责,此刻看着税册化粟的情景,也放下了心,他走到案几旁,帮着把散落的粟米收集起来,打算送到市井里分给那些没接到粟米的人。

街道上的粟米还在飘落,只是速度比之前慢了些,百姓们却依旧热情不减,有的人家搬出了陶盆,放在门口接粟米,有的则拿着布巾,小心翼翼地把粟米包起来。

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挑着两个空桶,原本是要去河边挑水,看到粟米后,直接把桶放在地上,伸手接粟米,不一会儿桶底就积了一层,他笑着对身边的人说:“今晚能给妻儿煮顿饱饭了!”

织补的妇人把接来的粟米放在竹篮里,篮子里还放着没织完的布,她看着粟米,又看了看布,脸上露出了安心的笑容,觉得日子又有了盼头。

官员们也加入了分粟米的行列,王郎中拿着一个木勺,从衙署里搬出的陶罐中舀出粟米,分给围过来的饥民,饥民们接过粟米,纷纷磕头感谢,王郎中连忙扶起他们,说这是上天的恩赐,不必谢他。

吏部衙署的税册越来越少,案几上只剩下最后几本,金粉飘出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空中的金带渐渐变细,粟米坠下的数量也少了些,市井里的百姓却依旧围在衙署前,不愿离开。

“这税册要是能一直化粟就好了。”一个孩童拉着母亲的衣角,小声说道,母亲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只要咱们好好劳作,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粟米是上天的心意,也是提醒咱们要珍惜粮食。”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伸手去接空中偶尔飘落的粟米,母亲看着他的模样,脸上满是温柔,周围的百姓听到母子俩的对话,也纷纷附和,说要好好过日子,不辜负上天的恩赐。

李主事站在衙署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很是感慨,他觉得这场税册化粟的奇事,不仅给百姓带来了实惠,也给官员们提了个醒,百姓的生计才是头等大事。

最后一本税册也开始变得透明,纸页上的字迹已经完全消失,只剩下淡淡的金光,而后整本册子化作一团金粉,在空中盘旋了一圈,朝着市井的方向飘去,落在了一个乞讨老者的碗里。

老者看着碗里的粟米,老泪纵横,他颤抖着双手,把粟米捧在掌心,对着吏部衙署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嘴里念叨着“谢谢上天,谢谢官老爷”,周围的百姓看到这一幕,也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感动。

官员们看着税册全部化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李主事对身边的官员说:“咱们得把今天的事记下来,让后人也知道,上天眷顾百姓,官员更要体恤百姓。”

市井里的百姓渐渐散去,有的拿着粟米回家准备做饭,有的则还在街头互相分享着喜悦,衙署前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少许粟米的香气,像是在诉说着这场清晨的奇事。

4. 市井余韵绕街巷,天恩初歇盼丰年

辰时过半,空中的金粉终于消失,粟米也不再飘落,吏部衙署前的街道上,却依旧热闹,百姓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刚才的奇事,脸上还带着未散的喜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记布庄的老板,把分到的粟米放在柜台后的陶罐里,他对着陶罐看了半天,又走到门口,朝着吏部衙署的方向望了望,嘴里念叨着:“今年的收成要是好,就多捐些布给贫苦人家,也算是呼应上天的心意。”

刘婆的糖糕摊前,又围了几个孩子,这次她不仅给孩子们糖糕,还拿出少许粟米,让他们带回家,孩子们接过糖糕和粟米,笑着跑开,清脆的笑声在街巷里回荡。

挑担的货郎重新挑起担子,只是担子旁边多了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接来的粟米,他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比之前更响亮,脚步也更轻快,像是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吏部衙署里,官员们正在整理案几,原本堆满税册的地方,此刻只剩下少许粟米,李主事让人把这些粟米收集起来,送到城外的粥棚,给那里的饥民添份口粮。

王郎中坐在案前,拿起毛笔,研好墨,开始记录今天的事,他写道:“辰时一刻,吏部税册自行翻动,化金粉为粟米,洒向市井,百姓欢腾,官民同庆,此乃天恩眷顾,民心所向。”

负责誊写的小吏在一旁帮忙磨墨,看着王郎中写下的文字,小声说道:“要是以后每年都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王郎中放下毛笔,看着他说:“只要咱们为官清廉,体恤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比什么好事都强。”

小吏点点头,觉得王郎中说得对,他看着窗外的阳光,觉得今天的太阳比往常更温暖,衙署里的气氛也比往常更轻松。

市井里的人家,大多升起了炊烟,陶锅里煮着粟米粥,淡淡的米香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飘出,在街巷里汇聚,形成一股温暖的气息,让人闻着就觉得安心。

织补的妇人把粟米粥盛在粗瓷碗里,端给坐在门口的婆婆,婆婆接过碗,吹了吹,小口喝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妇人看着婆婆的模样,也拿起自己的碗,喝了起来,粥虽然简单,却满是幸福的味道。

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把粟米和家里仅有的杂粮放在一起,煮了一锅杂粮粥,他的妻儿围在灶台旁,等着喝粥,汉子看着妻儿期待的眼神,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更努力劳作,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乞讨的老者,在街角找了个避风的地方,把粟米放在小锅里,用捡来的柴火煮着粥,周围的几个乞丐也围了过来,老者笑着说:“等粥煮好了,大家一起分着吃。”乞丐们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感激。

吏部衙署的官员们,也在衙署后堂煮了粟米粥,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粥,讨论着今天的事,李主事说:“这场奇事提醒咱们,百姓的需求就是咱们的职责,以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一定要多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不能再让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

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王郎中说:“咱们可以派人去市井里看看,了解一下百姓的生活状况,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咱们帮忙。”大家都觉得这个提议好,决定下午就派人去走访市井。

粥喝完了,官员们又回到各自的岗位,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心里也多了一份责任感,他们知道,这场税册化粟的奇事,不仅是上天的恩赐,更是对他们的警示。

咸阳城的街巷里,粟米的香气还在弥漫,百姓们的笑声也不时传来,大家都觉得,有了这场天恩,今年一定会是个丰年,日子也会越过越好,衙署前的青石板上,阳光洒下来,温暖而明亮,像是在为这片土地祝福。

5. 衙署议策恤民生,市井传恩话丰年

午后的吏部衙署,没了清晨的忙碌,却多了几分严肃,李主事召集了衙署里的主要官员,在正厅议事,案几上还放着早上收集粟米的陶罐,只是此刻里面已经空了。

“早上税册化粟,虽是天恩,却也暴露了咱们之前赋税政策的问题,”李主事坐在主位上,看着眼前的官员,语气严肃,“之前为了填补府库空缺,加征了不少苛捐杂税,百姓负担太重,这才让上天垂怜,用税册化粟来救济百姓。”

王郎中坐在一旁,点头附和:“李主事说得对,我上午去市井走访,看到不少人家连基本的口粮都成问题,有的甚至要靠乞讨度日,咱们要是再不改改赋税政策,恐怕会失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