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中间人

香江报业有头有脸的人物中,有分量且可能与双方都说上话的,首推《星岛日报》的胡仙和《明报》的查良镛(金庸)。

但胡仙……马廷强心里一沉。

当年父亲马惜如创办《东方日报》时,为了快速打开局面,不惜血本疯狂挖角,差点把《星岛日报》的核心团队掏空。

双方结下的梁子极深,胡仙这个时候不落井下石就已经算是一个绝世乐山大佛了,是绝对不可能帮忙的。

这样一来,选项就只剩下金庸了。

金庸是《明报》的创办人,文人办报,在社会上享有清誉,与政商学各界关系良好,虽然未必看得上马家的背景,但身份和地位都足够充当调停人。

马廷强努力在记忆中搜寻,他隐约记得父亲多年前某次茶叙后曾略带得意地提过。

说是在一桩涉及到《明报》的麻烦事上,他曾出于某种考虑,利用自己的势力帮了金庸一把,让《明报》免于一场风波,金庸当时是承了这份人情的。

“对,金庸!就是他!”马廷强黯淡的眼神里终于闪过一丝决绝的光。

“虽然道不同,但这份当年留下的人情,现在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人情债,不就是在这种要命的关头用来救急的吗?!”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这步棋虽然委屈,但已是当前乱局中,唯一可能打开僵局的希望所在。

窗外乌云密布,压得人喘不过气,马廷强猛地转身,对一直垂手侍立的心腹压低声音,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去,想办法联系《明报》的查良镛先生。传话过去,就说……我马廷强,想请他帮个忙。”

心腹领命,迅速通过马家早年安插在新闻界的旧部关系网络,将这份看似随意、实则分量极重的邀约,递到了《明报》创办人金庸的身边。

------

时间:1974年6月14日,上午15点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