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未眠,但陈默的精神却前所未有的清明。
那台二手笔记本和承载着罪恶的硬盘已经被他处理得干干净净,仿佛从未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但吴思远那张由无数灰色丝线构成的精密网络,已经深深刻入了他的脑海,每一个节点,每一条连线,都清晰如昨。
他坐在书桌前,桌上摊开的,正是那份《金陵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他的目光,却凝聚在其中一个毫不起眼的章节上——“第六章:法治宣传与社会参与”。
“……为加强法治宣传,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建议与本市高校法学院建立合作,开展‘法治进社区’系列讲座活动……”
这行字,在昨天看来,不过是机关报告里常见的、四平八稳的点缀。但在今天,它成了陈默眼中最完美的行动纲领,是通往吴思远那座森严堡垒的唯一密道。
【人情账本】在他脑中无声地翻动着。
这一次,他要进行的,是一种全新的“人情投资”。
过去,他的投资对象,是落魄的未来大佬,是身怀绝技的失意工程师,是耿直的退伍军人。他投资的是他们的“潜力”和“情义”,等待的是未来的“回报”。这是一种顺水推舟,是发现价值。
而这一次,他要投资的,是敌人的“软肋”。
他要投资吴思远那个对程序正义奉若神明的儿子,吴泽。他不需要从吴泽身上获得任何直接的回报,他要的,是利用这根最纯粹的金色丝线,这道名为“亲情”的无限羁绊,去撬动、去污染、去引爆吴思远那张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灰色巨网。
这不是发现价值,而是创造裂痕。
这是一场外科手术式的精准爆破。
陈默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杯,喝了一口。苦涩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的头脑更加冷静。他已经想好了每一步。
上午九点,陈默拿着一份自己连夜草拟的《关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课题补充调研计划》,敲响了主任丁文华办公室的门。
“请进。”
丁文华正戴着老花镜,慢条斯理地用一张报纸擦拭着他心爱的兰花叶片,动作轻柔,神情专注,仿佛那不是一盆植物,而是一件稀世珍宝。
“丁主任。”陈默把计划书双手奉上,姿态恭敬,语气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属于年轻下属的忐忑。
“哦?是小陈啊。”丁文华放下报纸,扶了扶眼镜,接过那几页纸,却没有立刻看,而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怎么样,课题进展还顺利吗?有什么困难,尽管跟我提。”
他的笑容温和可亲,眼神里满是领导对下属的“关怀”。
“谢谢主任关心。”陈默坐下,只坐了椅子的三分之一,腰背挺得笔直,“进展还算顺利,资料已经梳理得差不多了。只是……我在梳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感觉只停留在数据和报告层面,可能不够深入。”
“哦?”丁文华的眉毛抬了抬,来了点兴趣,“说说看。”
“我发现,很多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纠纷,最后都归结到了法律层面。比如产权纠纷、合同陷阱、拆迁补偿的合法性等等。”陈默的语气,像一个正在向导师汇报论文思路的研究生,充满了理论探讨的热情。
“我想,我们这份报告,如果想要有深度,不应该只谈经济,还应该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去探讨如何从根源上规范市场。所以……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
丁文华脸上的笑容更深了,他靠在椅背上,做了个“请继续”的手势,眼神里却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玩味。
“金陵大学的法学院是全国顶尖的,我想,能不能借我们政研室的名义,去那里组织一场小型的学术讲座或者座谈会?”陈默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书卷气,“一方面,我们可以听听这些未来的法律精英,对房地产乱象有什么看法,为我们的报告增加一个‘青年视角’;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政研室深入高校、宣传政策的一次好机会,符合文件里‘法治进社区’的精神。”
他说完,便有些“紧张”地看着丁文华,似乎在等待领导的评判。
丁文华没有说话,办公室里只有他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笃、笃、笃,不紧不慢。
他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心里已经有了判断。
还是太年轻,太书生气了。
丁文华把房地产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他,本意是想看看他怎么在这潭浑水里挣扎,是会不自量力地去硬撼王启年那座大山,还是会聪明地写一份花团锦簇的空洞报告。
没想到,这小子竟然想出了这么一招“金蝉脱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