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刘备的膨胀与冷静(中)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英雄辈出。刘备以汉室宗亲之身,历经三十载风雨漂泊,终成一方霸主。

其奋斗轨迹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几乎斜穿整个华夏大地,这一路历程之复杂,颠沛流离之程度,在三国时代,无人能出其右。

刘备创业之路,以“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益”三阶段铺展。

自初平二年(191年)踏入青、徐之地,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称汉中王,整整耗费了近三十载光阴。

三十年沐风栉雨,刘备终成跨有荆、益的一方诸侯,此时的他,可谓功成名就,志得意满。

然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就在刘备称王之际,关羽挥师北伐襄阳,威震华夏。然而仅仅四个月后,吕蒙便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荆州全境尽落东吴之手。

半年之后,孟达降曹,上庸之地也随之丢失。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代汉自立,改元黄初。

作为回应,刘备于次年四月登基即位,改元章武,随即挥师东征。然而至次年夏天,东征大军竟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

短短三年时间,刘备一世英名付诸东流,辛苦打下的基业丧失大半。表面观之,似乎刘备因一时意气用事,做出了错误决策。

然而若深入当时政治环境与战略格局,伐吴之决策实则有其内在逻辑与合理性,并非如后世所简单评判的那般“政治错误”。

刘备集团以兴复汉室为核心意识形态与号召,这一政治定位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根本方向。

“汉贼”曹操自然是首要敌人,但这并不意味着窃取汉室领土、割据一方的孙吴就不算僭逆。

特别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在袭取荆州之前,为避免两线作战,已向曹操称臣(约在当年十月),甚至还向曹操上书劝进。

以汉室正统视角观之,孙权的这一行为,无异于公开附逆。对于标榜自己是汉室唯一合法继承人的刘备而言,讨伐“曹贼”与征讨“吴狗”,虽有主次之分,但在政治层面上,本质都是代表大汉帝国维护主权,打击叛乱政权。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即皇帝位时言:

“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

这表明刘备集团将曹氏视为篡汉之首恶。然而孙权背盟袭荆州,杀关羽,同样是对汉室权威的挑战。

从法理上讲,刘备作为汉室代表,对孙权的征讨同样具有合法性。

战略环境的现实考量

从战略层面分析,伐吴与伐魏之间的选择,并非简单的“正确”与“错误”二元对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地,但这片土地经历了自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征张鲁以来长达四年的战乱。

曹操在撤退前,更将汉中人口大量迁走,使得此地短期内难以成为北伐的可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