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二章 群英荟萃(二)

说来说去,几人评论起国家的治理方法来了。说起来,也就是汉代,士人们都敢评论怎么治理国家,要是放在清代,这样的人早被抓起来砍掉了。

父亲在荆州,讲求无为而治,他最信奉的是周文王,也常以西伯侯自居(从这一点上看来,他似乎也不是一个没有半点野心的人),他对治下管理的很宽松,所以得到百姓的颂扬,但是庞统居然批评起这一点来。

“恩不可以轻施,不然的话,百姓不知道感恩。升米恩,斗米仇,便是此理。”

“什么叫升米恩,斗米仇?”这句俗话却是王粲不知道的。

庞统很得意:“一家过不过去了,他的邻居给他照顾,给他一升米,他可以活下去了,视这是一种恩德。可是他给一斗米,那邻居日子过得好一点了,反而却想,他明明可以给我十斗米,却只给我一斗米来市恩,可见是一个小人,反而生心怨恨。便是如此。”

“天下岂有这等样人?”王粲本质上是君子,不肯相信这句话。

庞统应声道:“董卓、王莽,皆此辈尔!”

此时,本来对此事漫不经心的我不由得也重视起来。庞统所说,正是我所担心的,父亲对手下太好了,但是只赏不罚,时日一久,手下只怕反生骄纵之心。庞统说出这一点,是不是以荆州三老为着的荆州士人们也发现了这一点呢?那么,我当如何借这种力量,来完善荆州的法治,加强州牧对荆州的管控呢?

“岂有此理,董卓王莽狼虎之性,岂可以比为常人?”

庞统道:“千丈之竹,起于微末,董卓王莽,也是从吃奶的小孩子长起来的。”

王粲道:“自古圣人,无以苛法治天下者!”

庞统登时无语,在这个时代,秦始皇是一个反面典型,秦法被视为苛法,整个汉代,法家并不被公开宣扬,虽然后世对汉代的评论是外儒内法,但是法家的思想却一直被压制着。

正此时,却听一个未脱童声的声音清脆答道:“孔夫子可算圣人?”

众人皆是一愣,转头看去,却见仆人引着两个童子前来。前面一人十二三岁,后面的五六岁。前面这个童子生得俊美可喜,一双大眼睛扑灵灵如黑宝石一样,那双未脱天真的眼睛里,满是智慧的光彩。站在众人面前,不惊,不忙,淡定自若,便是大人也及不上他。如果说小庞统纵横捭阖,如流淌的江河,那么他就是淡然独立,傲视天下的高山。只在那里一站,似乎天地间所有的光彩都被他吸引了过去。不觉间,我的呼息就屏住了,不由自主的就从案后站了起来。

“子瑜贤弟,这两位就是令弟么?”

诸葛瑾向我施礼后答道:“正是舍弟,长者为诸葛亮,幼者为诸葛均。小亮小均,来见过了公子。”

诸葛亮和诸葛均一起向我施礼。

我心中不由得激动,向我施礼的,可是天下第一智者啊。

说起来好笑,我也曾与老狐狸贾诩战场交锋,正面对决,坐在一起谈论天下,贾诩的本事,绝不下于诸葛亮;我也与曾与当今天子对坐而饮,促膝而谈,天子之威,亦不曾动我分毫;我也曾与荆州三老豪谈阔论,那些人还是诸葛亮的老师辈;可是,这些人都没有如这个十三岁的小小诸葛亮带给我的触动更大。

“免礼,免礼,小亮,来,坐到我的身边来。”不由分说,我就把诸葛亮拉到了自己的身边。

他只是一个小小少年,论年纪,小庞统两岁,小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他们七八岁,他是凭了什么让这些人甘心雌伏,以他为尊的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葛亮也并不胆怯,被我拉着,却从容自若,随着我坐下。

我问道:“要酒还是要茶?”

诸葛亮道:“天下到处皆有酒,唯闻襄阳公子处有君子之茶,我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