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估计是怕了,毕竟‘捕斩甚众’,再硬气就得被团灭了。这也告诉咱们,别瞎站队,站错了代价太大。”
朱棣:“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我再次亲征阿鲁台,到九月时,听说阿鲁台被瓦剌打败,部落散了,就没开战。
十月,鞑靼王子也先土干带着部落投降,我封他为忠勇王,赐姓名金忠。十一月我军回京师。”
朱祁镇:“谁?也先?”
朱常洛:“此也先非彼也先,别紧张,这是鞑靼王子,后来叫金忠。要是那个闹土木堡的也先,太祖爷不得掀桌子。”
秦良玉:“这就叫‘东边不亮西边亮’!没逮着阿鲁台,捡了个王子来降,还封了忠勇王,这波不亏。赐姓名跟咱们收编土司似的,给足面子,人家才死心塌地。”
戚继光:“瓦剌帮咱们收拾了阿鲁台,这叫‘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不过也先土干投降时机选得妙,正好赶上永乐皇上亲征,投名状递得及时。”
姚广孝:“阿鲁台被瓦剌打败,部落溃散,可见北边部落互相拆台多厉害。皇上封金忠,是做给其他部落看的——归顺有好处,顽抗没好下场。”
杨士奇:“我记得金忠投降时,带了不少部众和牛羊,皇上当场就赏了绸缎粮食,还让他跟着回京师,这待遇够高的。后来这金忠确实挺忠心,跟着打了不少仗。”
朱高煦:“要是我去,阿鲁台就算被瓦剌揍了,也得追上去补一刀!放着现成的功劳不拿,偏要收降将,没劲。”
朱棣:“你就知道打!收降一个王子,比杀一百个小兵管用。金忠在鞑靼部落里有声望,他归顺了,多少人看着呢?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朱元璋:“赐姓名这招我熟!当年收降那些将领,不都给过新名字?就得让他们知道,跟着朱家混,有奔头。这个金忠要是敢反,我亲自去收拾他。”
朱由校:“哎,金忠后来没捣乱吧?别是假意投降,回头给咱们捅刀子,跟木匠铺里偷工减料的学徒似的。”
小主,
杨士奇:“放心,他挺安分的,还帮着打阿鲁台余部呢。皇上看人的眼光还行,没看走眼。”
朱棣:“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至七月,我最后一次亲征鞑靼,鞑靼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明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等地。
我调集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的兵到京师(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听说阿鲁台逃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之哈剌哈河下游),我令全军急速追击。
六月十七日,我军到答兰纳木儿河,搜了方圆三百里都没见阿鲁台的人影,没捞着啥好处,大军粮草也没了,只好下令班师回朝。”
朱由校:“这阿鲁台跟捉迷藏似的,三百里都找不着?该不会是挖地道藏起来了吧。”
朱常洛:“跑了一辈子,追了一辈子,这俩人跟上辈子有仇似的。不过成祖爷也够拼的,都这时候了还亲征,换我估计早扛不住(点赞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