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31)
朱棣:“@郑和 你就待在群里吧,能插上话就插两句。”
郑和:“好的皇上。”
秦良玉:“咱们还是让英宗皇上接着说,别瞎打岔打扰太祖爷,不然老人家该血压飙升了。”
马秀英:“还是良玉妹子考虑周全。”
朱祁钰:“奶奶张氏地位尊崇,却从不重用自家人,连外戚想沾点国事的边都门儿没有。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过去训话,把那小子拿捏得死死的。
在她掌权时,王振根本不敢作妖。那会儿王振还算收敛,也能看出奶奶眼光多毒。她专信成祖爷那辈留下的老臣,尤其是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史称‘三杨’。
这三位在阁里当差时,边防稳当、吏治清明、经济也往上走,大明那会儿真是兵强马壮。明人焦竑(hóng,同“红”音)在《玉堂丛语》里说,正统年间,文贞(杨士奇)叫西杨,文敏(杨荣)叫东杨,是按住处分的。文定(杨溥)因为老家是南郡,大家就叫他南杨。
西杨有宰相的才能,东杨有宰相的功业,南杨有宰相的气度。所以说咱大明朝的贤相,必提三杨。”
朱厚照:“奶奶简直是‘大明第一防火墙’啊!防外戚、怼王振、护三杨,比我那老妈管我还严,靠谱!”
朱厚熜:“堂兄你少瞎认亲戚,这是人家奶奶不是你奶奶。这叫治家治国一把抓,太皇太后门儿清,知道外戚干政是祸根,王振这种太监得天天敲警钟,比我那几个外戚强多了。三杨这铁三角,放现在就是顶流治国天团。”
杨士奇:“太皇太后总说‘你们仨别吵,有事好好商量’。我们仨还真吵过。比如讨论北边边防,东杨主张打,我主张守,南杨就在中间调和,最后总能拧成一股绳。”
杨荣:“有回王振想给他侄子谋个官,刚露个苗头,太皇太后就把他叫过去,指着太祖爷‘内臣不得干政’的铁牌骂了半个时辰,吓得他仨月没敢抬头(偷笑)。”
徐达:“当年我就跟大哥说,治天下得靠能臣抱团,三杨这配置,有谋有断有度量,跟我当年带的淮西弟兄似的,靠谱!”
秦良玉:“最难得是不任人唯亲,外戚想沾光?门儿都没有!王振想作妖?摁住了骂!这种格局,比后来某些宫里的女人强百倍。”
朱祁镇:“奶奶对王振是真严,有回我想给王振赏点东西,奶奶都盯着问‘他立啥功了?’后来她走了,王振才敢慢慢抬头……”
海瑞:“太皇太后抑外戚、制宦官、任贤相,实乃女中尧舜。正统初年之治,不是英宗皇上一个人的功劳,实在是靠这几人同心协力。”
朱元璋:“总算没给咱朱家丢人!女人家能有这见识,不容易。就是可惜,好景不长……”
朱祁钰:“正统初年,奶奶与三杨治国有道,咱大明颇有一番欣欣向荣样子。然而好景不长,1440年,正统五年,杨荣去世,1443年,正统八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1444年,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1446年,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