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韩愈时,我有些意外。
他才二十出头,身着青布儒衫,眼神却格外坚定,手里攥着一卷《论语》。
韩愈走到我跟前说道:“李大人,我虽无缚鸡之力,却懂农事,也知百姓疾苦。若能让藩镇百姓归心,我愿深入虎穴。”
“入藩镇不比在长安,随时可能有性命之忧。”我盯着他的眼睛,“史思明性情残暴,若发现你在他的地界教百姓种稻,定会下杀手。”
韩愈挺直脊梁:“我若怕死,就不会来见大人。百姓在水火中,我身为儒士,岂能袖手旁观?”
我当即高兴道:“好!我选二十名儒士,由你带队。每人带两百斤稻种,还有这些农事册子到平卢,教百姓种高产的占城稻。”
出发前,我亲自去儒士们的住处送行。
韩愈正在给稻种做防潮处理,见我来,立刻起身:“大人放心,我们都准备好了。”
“我已和兄弟们约定,入藩镇后分散行动,平卢、幽州各去十人,最大化传布稻种与朝廷的恩惠。”
“还有一事。”我告知韩愈他们,可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告诉百姓归朝廷者,免租三年;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韩愈点头道:“大人放心,我定会让每一个藩镇百姓,都听到朝廷的声音。”
第二日清晨,儒士们出发了。
韩愈骑在一匹瘦马上,青布儒衫在风中飘动,他回头朝我拱了拱手:“李大人,静候佳音!”
我挥了挥手,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中,心中既有担忧,更有期待。
这二十人,带着的是百姓的希望。
与此同时,刘晏传来消息:“盐场、铁矿已全部关闭,黄河渡口的禁军也已到位,昨夜截获三批私商,都是运往平卢的盐铁,人赃并获!”
我接过截获物资的清单,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盐五千斤,铁三千斤。
“把私商带上来。”
我坐在衙署的正堂,赵小乙手持短刀站在一旁,威风凛凛。
私商跪在地上,浑身发抖:“李大人饶命!我们也是被逼的,史思明的人用家人要挟,我们不敢不从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问你们,史思明的军营现在缺盐吗?”我敲了敲惊堂木。
最后被抓的一批私商中有人回道:“应该是缺的!平卢那边一直在催我们尽快多运些盐过去。”
听到这话,我思索着,史思明那边应该是开始出现缺盐的情况了,不然不会一直催他们运大批的盐过去。
那这断盐铁的计策,算是真的起作用了!
我当即下令:“将私商杖责二十,家人既往不咎,让他们去军营做向导,戴罪立功。截获的盐铁,一部分送往前线禁军,一部分分给长安周边的贫苦百姓。”
接下来的几日,捷报频传,黄河渡口又截获几批运盐的私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