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台宫内,烛火通明,将嬴政、李斯、蒙恬、蒙毅四人的身影拉长,投在冰冷的殿壁之上。
方才关于新政推行的激烈讨论暂告一段落,但空气中紧绷的弦并未松弛,反而因下一个议题的提出而更显凝滞。
嬴政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上那卷记录着赵天成“向外开源”之论的竹简,目光扫过下方三位重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新政之要,在于内抚外拓。内抚之策,已议定大略。然外拓之举,刻不容缓,尤以北疆互市、西通商路为先。”
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欲行此事,需遣得力之人,深入草原,西出阳关,探其虚实,通其消息,为后续商贸、乃至战略铺路。尔等以为,遣何人往?”
问题抛出,殿内落针可闻。
李斯眉头微蹙,率先开口。
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人选必须极其谨慎。“陛下,出使外域,非比寻常。使者需胆略过人,机敏善辩,更需忠心不二,能临机决断,又不失我大秦威仪。其人选,的确需再三斟酌。”
他顿了顿,脑中飞速过滤着朝中可用之人,“朝中善辩之士,如典客署诸官,熟稔礼仪交涉,然多缺乏应对蛮荒险地之历练,且……此番出使,恐非仅礼仪往来,更需探查情报,甚至暗行分化,非寻常文吏所能胜任。”
他话语中透露出对传统外交官员能力局限的担忧。
出使草原西域,环境险恶,情况复杂,绝非在朝堂之上揖让周旋那么简单。
蒙恬抱拳,声音沉厚,带着武将的务实:“陛下,北疆匈奴,性情彪悍,反复无常。使者若无武勇,恐遭其轻侮,甚至危及性命。臣以为,使者人选,需有军旅背景,通晓军事,既能自保,亦能窥探其部族虚实、兵马配置、牧场分布。如此,方不虚此行。”
他的思路明确,出使的首要任务是安全和获取军事情报,这是巩固边防的基础。
蒙毅接口道:“兄长所言极是。然除武勇机变外,亦需心细如发,能观察记录异域之风土人情、物产交通、部落强弱乃至其内部矛盾。此等情报,于日后或通商、或征伐、或分化,皆至关重要。且此人需能忍辱负重,遇事冷静,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坏大局。”
他补充了情报收集的多样性和使者的心理素质要求,考虑更为全面。
嬴政静静听着,目光深邃,未置可否。
他手指的敲击声停了下来,缓缓道:“尔等所虑,皆在情理。如此看来,需一文一武,相辅相成?文者主交涉、观察、记录;武者主护卫、震慑、探察军情。二人需同心同德,配合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