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祺认真听完,勉强点了点头。
“既然你这么有诚意……那就好吧。”
此刻他内心无比畅快,根本无需伪装。
师姐,我早就说过,你也会有求我的一天吧?
“好,这条过了!”
“感谢大家的支持,请到这边领取一份礼品,希望电影上映后大家多多支持。”
拍摄进行得非常顺利,虽然有人不小心看了镜头,造成一点穿帮,但孙祺回看后发现效果意外不错。
毕竟这是在国内,国人向来爱看热闹。
如果在街上看到一位年轻美女突然向男子下跪,即使不引起围观,也一定会吸引不少路人的目光。
临时演员宋明在镜头中那一瞥好奇的眼神,恰好增强了这场戏的反差感。
因此孙祺决定保留这条素材,随后又补拍了一条备用,等后期剪辑时再做选择。
赠送的礼品是高档化妆品套盒,女生可自用,男生也可转赠他人。
这些并非剧组出钱购买——俞非鸿代言的某美妆品牌得知孙祺需要赞助后,主动联系品牌方提供了一批礼品,并额外赞助了五十万元。
唯一的要求是电影中俞非鸿使用的美妆产品都必须是该品牌,这与剧情并不冲突,孙祺欣然接受。
此外,杨帆通过江浙电视台的周姐联系了几家赞助商:两家服装品牌,一家咖啡品牌。
考虑到都是日常所需的衣食饮品,孙祺全部同意。
前后一共拉来近300万元赞助,基本填补了投资缺口,保障了拍摄顺利进行。
下午戏份结束后,剧组开始收拾器材,孙祺拨通了杨帆的电话:
“凡哥,那边进展如何?”
“基本谈妥了,联系了当地一家大型养殖场,对方很配合,同意我们去取景。”
“太好了。”
原版剧本中,男主角表面是普通上班族,实则是阿拉斯加一条街产业的继承人,是为了追求作家理想而留守大城市打拼的“隐藏富豪”。
在改编过程中,如何本土化处理男主角的身份让孙祺费了不少心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删掉富二代设定,剧情反转和戏剧张力会大打折扣;如果改成“家里有矿”的煤二代,又显得俗套缺乏浪漫。
总不能让男主角带着女主登上山岗,指着黑黢黢的土地豪言:“这儿、这儿、还有这儿——全是咱家的!”
孙祺想起前世网上流传的一个笑话。
大学开学第一天,室友互相介绍家乡。
“你是哪的人?”
“内蒙古的。”
“家里干什么的?”
“放牛的。”
“哦。”
相处一个学期后。
“你家到底干什么的?”
“就是放牛的。”
“那……养了多少头?”
“大概有一万头。”
“我去……”
孙祺想到这里,还真去打听了一下,结果得知:一万头牛,一年轻轻松松就能赚上千万。
真是没想到。
难怪以前有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回家养猪、放牛,别以为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方式。
人家搞的是产业化,听起来不怎么样,实际上赚得可不少。
所以孙祺直接把电影里男主的家庭背景设定为当地养殖大户。
因为父亲希望他继承家业,而他不愿意,坚持追求自己当作家的梦想,于是离家出走。
直到剧中他要和俞非鸿结婚时才回家,这才发现男主原来是富二代。
这样一来,剧本的反差和冲突就出来了。
孙祺还加入了一些内蒙古的特色活动,再加上6月到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一切都正合适。
所以剧组在上海拍了一半的时候,他就让杨帆去内蒙古找场地了。
现在正好,剧组可以马上出发。
“小祺,还有件事要跟你说。”
“怎么了,凡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