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进退两难

汝南是袁绍的故乡,有着特殊的意义。

安排李通在这里任太守,原本就是权宜之计,要的就是让其他人看到他袁绍的大度。哪怕是曾经杀了他使者的李通,他也可以既往不咎,予以重用。

现在目标已经达到了,李通也该迁往他处,将汝南太守这个位置让出来了。

为了这个太守的官职,冀州人与汝颍人已经争了好久。

李通贼寇出身,优势也的确不在施政,而在用兵。

让他回本郡江夏,与刘表所属的江夏太守黄祖争锋,敲打刘表,才是最好的安排。

袁绍已经以天子的名义颁诏,改任刘表为司空,命他前来鄄城见驾。如果刘表不来,那他就会以征讨不臣的名义,进军荆州。

这个司空之位正是曹操刚刚腾出来的,留给刘表,简直是太合适了。

每次想到这件事,袁绍就想笑。

他很想知道,刘表接到诏书,得知这个任命时,会是什么表情。

让你作壁上观,想收渔翁之利。

对这个昔日的盟友,袁绍很是不屑,甚至有些愤怒。

他和曹操对峙官渡的时候,但凡刘表有点动静,曹操都坚持不到十月。

结果整整半年时间,他多次派人联络刘表,刘表就是按兵不动。

一会儿功夫,赵俨赶来了。

赵俨很年轻,看起来也就三十上下,让袁绍很是意外。这个年纪,能有这样的能力,的确不是一般人。

不得不说,虽说汝颍并称,但颍川的年轻人无疑要胜过汝南的年轻人一筹。

除了眼前的赵俨,还有荀彧兄弟,以及荀攸,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

可惜,荀彧、荀攸虽然归降了,却只是迫于形势,不太愿意为自己效力。

眼前这个年轻人不能错过了。

袁绍打起精神,和赵俨交谈起了几句,随即问到了如何安顿汝南的事。

赵俨胸有成竹,随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他建议袁绍以汝南为行营所在,亲自坐镇,然后召集汝南大族,命他们带着部曲、私兵,随大军作战。有功者赏,有罪者罚。

袁绍一听就懂了,对赵俨刮目相看。

这是一条妙计,攻守兼备,既显示了他对汝南的器重,又为他清除异己找到了理由。

若能照行,几年之后,汝南留下的都是有战功的拥护者,有异心的人会悄无声息的死在战场上。这样,汝南就会成为真正的帝乡,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公则,我觉得他可以做汝南太守,你说呢?”袁绍笑盈盈地对郭图说道。

郭图正中下怀。“主公英明,臣亦以为可。”

为了这个汝南太守,他和沮授、田丰争得几乎翻脸,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

论人才,冀州如何能与汝颍相提并论。

赵俨做了汝南太守,以后汝南人就和颍川人绑得更紧了。

——

只言片语之间,袁绍调整了汝南太守的人选,来到茅舍前,一时感慨。

当初为了避免被党锢殃及,他在最好的岁月里选择为父母服丧六年,蛰伏待机,内心的煎熬至今无法忘怀。

当然,还有一件让他此生不愿提及的往事。

次子袁熙,就生在他守丧期间。

因为违背礼义,妻子李氏羞愧难当,生下袁熙之后不久就去世了。李氏是颍川名士李膺之女,一向以礼自守,被迫出现了这种事,她的兄长李瓒因此很愤怒,就此与袁绍断绝了关系。

这也是袁绍一直不太喜欢袁熙的原因之一。

可是谁也不曾想到,最后帮他扭转战局,取得官渡胜利的人,居然是袁熙。

事后反省,袁绍多次半夜梦醒。

如果不是袁熙意外的出现在官渡,出现在乌巢,让曹操突袭乌巢成功,后果不堪设想。

也许这是妻子的在天之灵不愿意看到袁熙被冷落,特地安排袁熙来帮他?

袁绍很想问袁熙,但一直没开口。

对袁熙,他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愧疚。

袁熙的生,李氏的死,不是袁熙的错,是他袁绍本人的错。

他这么做,既对不起李氏,也对不起袁熙。

可是他又能怎么办呢?

“主公,主公。”从事孟岱快步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只铜管。

袁绍见状,知道有事要处理,只好收起内心的涌动。接过铜管,看了一眼,不禁心中一动。

刚刚想到袁熙,袁熙就有书信到了,还真是心有灵犀。

说起来也奇怪,袁熙去了幽州两年,除了必不得已,很少给他写信,父子之间一直没什么话可说,最近却突然多了起来。

袁绍查看了封泥,确认没有被人拆过,这才打开铜管,取出里面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主要是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