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比预期的好,至少利益保住了,不会有什么损失。
看着鲜于辅等人的表情,袁熙也松了一口气。
如何安置他们,他已经想了很久,也多次和荀彧、韩珩商量,最后决定还是保留鲜于辅等人的既得利益,安顿人心,等一切都稳定了再说。
毕竟对他来说,能不能平定辽东是几年后才要考虑的事。眼下么,不出事就是最重要的事。
真如荀彧所言,屯田成功,他的实力会大大增加,到时候鲜于辅等人除了臣服,没有其他选择。
安顿好了鲜于辅,袁熙随即又对鲜于银、阎柔做出了安排。
鲜于银留在镇北将军府,任杂号将军,统领一部分张南、焦触留下的人马。
阎柔熟悉乌桓形势,在幽州牧府做从事,专门负责与乌桓人、鲜卑人联络,并掌管开胡市、与胡人交易的相关事宜。
这是肥缺,里面的油水很多。
鲜于银、阎柔很满意,欣然领命。
一一做了安排之后,袁熙看了韩珩、田畴一眼,发现他们眉头微蹙,一时有点搞不清状况。
田畴不满意也就算了,毕竟之前没和他商量过。韩珩却是早就知道他安排的,为何这般表情?
故意装不知情吗?
找了个更衣如厕的机会,袁熙问韩珩,别驾是不是有什么意见?
韩珩叹了一口气,说了刘备正在返回幽州的事。
现在提得上嘴的官职都分给鲜于辅等了,刘备回来之后,使君如何安排?
袁熙吃了一惊。“刘玄德回幽州,你确定吗?”
他一直觉得,刘备会留在中原,在袁绍麾下听令,或者去袁谭麾下,毕竟他们关系不错。
唯独回幽州,不应该成为刘备的选择。
幽州人对刘备的印象并不好,是他到幽州之后就知道的事,只是不知道原因。
后来听甄宓说起刘备有邺城的口碑,他才反应过来。
幽州人有学问的不多,大多是武夫,但武夫也有武夫的操守,为人忠义是最基本的要求。偏偏刘备和忠义二字搭不上边。这人名气虽大,却反复无常,和当年的吕布有得一比。
如果他能在幽州立足,早就回来了。
刘备也清楚这一点,这些年宁可四处漂泊,也不回幽州谋发展。
早不回,晚不回,这时候回?
袁熙突然想起一件事,今年年初,许县曾传出衣带诏的消息,董承等人伏诛,风闻刘备也在其中,只是脱身得快,才幸免于难。
刘备这时候回来,怕不是又受了什么衣带诏之类的?
袁熙的脸色微变,心脏突突乱跳。
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把天子和荀彧、孔融等人想简单了。辽东什么的,或许只是一个幌子,他们从来不是想偏安辽东,延续汉室,而是想在幽州立足,然后等袁氏内讧,再趁势取天下,恢复汉室。
果真如此的话,自己就是与虎谋皮啊。
这些人没一个是善茬。
见袁熙脸色不对,韩珩连忙叫了一声。“使君?”
袁熙吓了一跳,险些尿在手上。
他转头看了韩珩两眼,犹豫了一会,还是将自己的担心说了。
一来他除了韩珩,无人可信。
二来万一韩珩也是荀彧一伙的,他也好借着韩珩的口敲打一下荀彧,别把他当傻子,有些事适可而止。
韩珩听了,也觉得有可能。
别的也就罢了,刘备这时候回幽州,的确令人生疑。
万一朝廷是希望刘备像刘虞一样,在袁绍背后安置一个伏笔,幽州就危险了。
乱了那么多年,韩珩实在不希望幽州再乱下去。
“有机会,使君试探了一下孔文举?”
“为何是孔文举?”袁熙有些不解。
孔融那老狂生能做什么事,这种阴谋,荀彧最拿手。
“刘玄德救过孔文举,他也相信孔文举。相反,荀文若曾是曹孟德的心腹,刘玄德不太可能相信他。”
“万一是天子给他下的诏书呢?你忘了衣带诏?”
韩珩摇摇头。“天子已经犯过一次错,岂能再犯第二次,让大将军抓住把柄。这种事只能借他人之手,天子是万万不可能出面的。真要出了事,天子置身事外,不受牵连,还有机会。否则一网打尽,可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就比如乌巢之战,如果曹孟德没有阵亡,他的旧部会这么痛快的投降吗?”
袁熙恍然,觉得韩珩的分析有道理。
别看父亲袁绍看起来温文尔雅,实际上比曹操狠多了。真遇到衣带诏这样的事,绝对会将天子连根拔起,连个毛都不留。
曹操有顾虑,父亲袁绍可没什么顾虑,他本来也不想承认天子。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缺的就是一个能说得过去的借口。
代汉之后,有的是人为袁氏声辩、曲笔。
“我去诈一诈孔文举这老物。”袁熙咬牙切齿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