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拿捏

告别了袁熙,荀彧出了门,立刻来到隔壁,找到了正在教授蒙童的孔融。

“你给刘玄德写信了么?”荀彧开门见山,神情严肃。

“谁说的?”孔融笑嘻嘻的,想蒙混过关。

“袁使君已经收到了消息,极为忌惮,昨天在酒席上就变了脸色,你没看出来吗?”

孔融昨天也参加了宴席,但他没兴趣和鲜于辅等人攀谈,自斟自饮,抢在鲜于辅等人来敬酒之前就把自己灌醉了,对之后的事一无所知。

当然,就算他看到袁熙脸色有变,也不会想到与刘备有关,和他那封书信有关。

见荀彧说得严肃,孔融不敢再胡闹,收起笑容。“我知他勇武,或能助你一臂之力。你虽有智谋,却不能统兵,所以……”

荀彧立刻打断了孔融。“你给他写信时,我都不知道我要来,你怎么可能知道?你就是想借刘玄德的手,夺袁使君的兵权,却不想想他是谁?纵使算不上天才,毕竟是世家子弟,这点手段岂能不知?还是说,你觉得刘玄德比他更擅长权谋?”

孔融咂了咂嘴,欲言又止。

他也知道,他低估了袁熙,弄巧成拙了。

正如荀彧所说,袁熙毕竟是世家子弟,对争权夺利的最为敏感。他不参与兄弟之争,不代表他不懂这些。他或许不足以和袁谭、袁尚较量,对付刘备还是绰绰有余的。

“现在怎么办?”

“为了化解袁使君的担心,我建议他分而化之,命刘玄德守一郡,将赵子龙收为己用。到时候,你提前对刘玄德说一声,不要固执。”荀彧顿了顿,又道:“有舍才有得,这点道理,他想必也是懂的。想在幽州立足,总要付出一些代价。”

孔融苦笑。“他本来就没几个可用的人,让出赵子龙,就只剩下关云长和张翼德二人可以统兵了。关云长桀骜不驯,张翼德贪杯误事,都不如赵子龙能当重任。你这么……”

荀彧没好气的打断了孔融。“刘玄德能让出关、张?”

孔融没再说话,沮丧的摆摆手。“我知道了,以后不多事就是了。反正你也来了,这幽州的事,我不管了。过些天,我就回中原去。”

“你回中原干什么,再去惹大将军,给他理由杀你?”

“我惹他做什么?”

“你忍得住么?”荀彧起身告辞,走到门口,又叮嘱了一句。“别忘了祢正平。”这才转身走了。

听到祢正平三个字,孔融原本还挺得笔直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两行老泪,夺眶而出。

——

送走荀彧后,袁熙独自坐在堂上,执笔作书,向袁绍汇报工作。

他先说了招抚鲜于甫等人的进展,希望袁绍能够给自己一个面子,以天子诏书的名义,去掉鲜于甫度辽将军前的左字,让鲜于甫担任正式的度辽将军,以便自己从鲜于甫手中取回渔阳铁官控制权。

铁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必袁绍也能明白。

其后,他又说了荀彧屯田的提议,请求袁绍的指示。

如果可行,他希望袁绍能将原来在许县屯田的枣祗和任峻送到幽州来。

最后,袁熙说了刘备即将返回幽州的事。

他担心刘备别有用心,衣带诏的事再现,希望袁绍能从中干涉一下,最好能将刘备留在中原,或者送到青州去。

总之,他不希望刘备回幽州。

曹操都搞不定的枭雄,自己就更没那本事了。

字里行间,他字字示弱,句句认怂,就差落几滴委屈的眼泪了。

——

建安六年春正月,易水。

刘备下了马,走到路边坐下,一边看着将士们依次渡河,一边想着心事。

关羽、张飞也下了马,走了过来。

刘备看了他们一眼,没吭声。

“玄德,子龙还会回来吗?”关羽闷声问道,神情不悦。

途经真定的时候,赵云请了假,准备在家里住几天,再赶往幽州。关羽觉得赵云是有意为之,就是想借机离开刘备,就像当初离开公孙瓒一样。

刘备叹了一口气。“事到如今,回不回来,又有什么区别呢?云长,我听说徐公明去了并州,将随高元才(高干)讨伐关中。你不如也回去吧,以你的……”

关羽沉下脸,哼了一声。“玄德,关某若留在曹营,又焉有乌巢之败?”

刘备被噎住了,无言以对,只能讪讪地闭上嘴巴。

他劝关羽离开也的确有些不合适,关羽真想走,何必等到现在,早有河内就和他分手了。

他摸了摸怀里的书信,最后决定还是不拿出来。张飞无所谓,让关羽知道了,只怕又要骂人。

他刚刚收到田豫的书信。

年前,田豫到了涿郡,担任镇北将军司马,受到了袁熙的热烈欢迎。

袁熙承诺,等刘备回到幽州,将委以右北平或辽西太守的重任,具体哪个郡,由刘备自己选。但袁熙有一个请求,他身边无人可用,尤其是没有优秀的骑将,希望赵云能出任此职。

田豫说得很简单,但刘备却想得更多。

小主,

他怀疑赵云已经收到了袁熙的招揽,这才留在真定,不和他一起回幽州。等他赴右北平或辽西上任,赵云再到涿郡,接受袁熙委任,为袁熙掌骑。双方不见面,自然也就避免了尴尬。

对他来说,这是一桩交易,不由得他不答应。

除非他放弃回幽州,转头去益州,或者去关中,又或者重归袁绍麾下。

想来想去,还是回幽州最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