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本性难移

都说曹操是权臣,但将曹操说成董卓第二,则纯属污蔑。曹操的志向是做征西将军,他独揽大权也只是想振兴汉室,并无代汉之意。

有这样的想法,也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拯救大汉的志向,又自负其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时,他非常认可,并以此自许。

“所以他们明知汉室无法复兴,也要一试?”

“是的,这就是他活下去的支撑。如果有一天,他认命了,也就离死不远了。”

“就现在的形势而言,他会怎么做?”

“先稳住辽东,再向南征伐,取乐浪、三韩。如果中原有变,则内应外合,重回中原。如果中原安定,无机可趁,就继续向东征伐倭国。在蓟县时,他经常出入市井,找三韩、倭国的商人打听消息,甚至画了一份舆图。据他估计,倭国的气候可能与中原相当,比辽东更适合立国。”

袁熙吃了一惊,荀彧在蓟县竟然做了这么多事,他却一无所知。

“倭国的气候那么好吗,居然和中原差不多?”

“这是他估算的,是否属实,现在还不好说。”郭嘉接着说道:“在征服倭国之前,辽东依然是最好的,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安定辽东,不能受到高句丽的侵袭。”

“就算想说降高句丽,也没必要亲自去吧。”

郭嘉摇摇头。“他在曹公麾下多年,太清楚刘玄德其人了,绝不愿意再给刘玄德立功的机会。为此,他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出使高句丽。”

袁熙调侃道:“这里面大概也有曹公的殷鉴在前吧。”

郭嘉装没听见。“这是他的计划,看起来似乎还有一线可能。可是在我看来,他根本就是徒劳。”

“为何?”

“老臣太多,文武不和。”

袁熙向前挪了挪,示意郭嘉说得详细一点。

“天子虽年少,却有英主之姿,颇得老臣之心,所以杨文先等人随他来辽东。但老臣们可能并不清楚,大汉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正是他们的努力所致。他们虽然不像党人那么偏激,却也力改变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