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双手抱膝,不紧不慢地说道:“如果天子不出意外,必胜无疑。双方实力悬殊,江东支撑不了多久。周公瑾虽然善战,却不能服众,麾下诸将不是孙氏亲族,就是孙伯符旧部,欺他年少,不肯听令。否则濡须口筑城这种事,何必他亲力亲为。”
刘晔补充道:“我临行之前,遇到了好友鲁子敬。他虽然没有明说,却也透出奉孝说的意思。对在濡须口筑城这件事,江东诸将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孙仲谋几度犹豫,是周公瑾力主,鲁子敬执行,才将这件事做成。”
郭嘉随即又为袁熙分析了双方的户口、兵力、优劣,袁熙认真的听完,渐渐明白了郭嘉的意思。
就客观形势而言,江东几乎没有胜算。
不管是户口还是兵力,他们都无法和中原相提并论。唯一的优势是水师,可是水师上不了岸,只要袁绍不轻易到水面决战,周瑜就无计可施,只能和袁绍拼消耗。
时间一久,江东世家就会反对。
孙策为了占据江东,杀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吴郡名士高岱。
为了杀高岱,孙策几乎得罪了江东一半名士。
至于孙策渡江之前,为袁术争庐江而杀死的陆康,正是吴郡第一大族陆氏的家主,与陆康一起死的陆氏子弟数十人,更是血海深仇。
在孙权手中有兵的时候,江东大族不敢轻举妄动。一旦孙权将大部分兵力都调往前线,与袁绍对峙,江东大族就不会坐观形势,必然与袁绍联络,里应外合。
可是,这有个前提,袁绍不能亏待中原大族,坏了自己名声。
荀谌这一计可谓周全,只要袁绍跳进去了,就无法脱身,只能按照他的预想往前走。
袁绍肯定也有袁绍的打算,但他的想法并不难猜,无非是借着交战的由头,逼着中原大族去拼命,消耗他们的力量。如果中原大族不能将人力、物力的优势转化为战功,他们就很难得到想要的利益。
这个想法没什么大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如果中原大族联起手来逼宫,先要好处再出兵,否则就不提供钱粮,袁绍就寸步难行,要么屈服,要么武力解决。
一旦袁绍选择武力解决,则有可能形成内乱。
就像当初审配抓了许攸的家人,导致许攸叛逃,险些造成乌巢被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