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特推开家门,屋子里静悄悄的。鞋柜上贴着张便条,是母亲苏梅娟秀的字迹:“妈回国处理学院的事,冰箱里有饺子,自己热着吃。”
他咧嘴笑了笑,把行李箱往墙角一推。客厅地板上摊着一堆训练用的阻力带和平衡垫,旁边还散落着几本篮球战术手册。
“回来了?”
李建国从书房探出头,手里还拿着个电脑,“你妈走之前包了三鲜馅的,在冷冻层。”
李特打开冰箱,果然看到几排白白胖胖的饺子整齐地码在保鲜盒里。“爸,你又把实验室的东西带回家了?”他指了指客厅那堆器材。
“测试一下新的恢复方案。”李建国推了推眼镜,“根据你季后赛的体能数据,我重新调整了训练周期。”
父子俩一个煮饺子,一个收拾器材,配合得倒是默契。厨房里很快飘起饺子的香气,李特饿得前胸贴后背,直接站在灶台边就开吃。
“慢点吃。”李建国皱眉,“跟你说了多少次,进食速度影响消化系统...”
“知道了知道了。”李特含糊不清地应着,又塞了个饺子进嘴,“妈这次回去要待多久?”
“至少一个月。京津的已走上正轨,打算在沪上开一家分院,还要组织第一批学员来印第安纳大学交流。”李建国在平板上划拉着,“对了,你妈让我问问你,要不要考虑在学院挂个名?””
李特差点被饺子噎住:“别,我可教不了小孩。”
“不是让你教课。”李建国调出一张行程表,“下个月印第安纳这边有场高中联赛,你妈想让你去露个面。听说国内来的几个苗子也会参赛。”
李特放下筷子,表情认真了些:“水平怎么样?”
“天赋不错,但...”李建国顿了顿,“你妈说,这次交流赛要证明一件事——不是中国没有篮球人才,是路经被特色了。。。。”他在李特对面坐下。
“又是那种‘短平快’的套路?”李特冷哼。
“更糟。有的是被逼着改年龄,有的是被放养着瞎练。”李建国摇头,“你妈这次回去,就是想把机制正规化。不过阻力不小,很多地方还是只看重短期成绩。”
李特想起自己当年在美国高中打球的日子,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教练不会为了一场胜利就把球员往死里用。
“要我说,国内最缺的不是天才,是缺少培养天才的土壤。”他叹了口气,“就像你常说的,系统比个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