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家园币”的诞生

堡垒的市集,曾经是“守望者”内部活力与混乱并存的最佳缩影。清晨时分,这里便人头攒动,喧闹声不绝于耳。人们带着自己生产的蔬菜、手工制作的工具、狩猎获得的肉食毛皮,或者提供某项服务(如修理、缝补),在这里进行着最原始的交易。

“三斤土豆换你这一块鹿肉,怎么样?”

“我这把精铁匕首,至少要换你二十个鸡蛋外加那捆麻线!”

“帮我修好这个水泵,付给你……嗯,五斤玉米面?”

声音嘈杂,讨价还价声、争执声、确认交易声混作一团。以物易物,在末世初期物资极度匮乏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堡垒生产力恢复、物品种类增多、居民分工细化,其弊端日益凸显。

价值衡量困难: 一把匕首到底值多少粮食?一次医疗服务的报酬该如何计算?缺乏统一标准,全凭双方即时博弈,效率低下,纠纷频发。

交易极不方便:想要换到心仪物品,常常需要经过多次、复杂的“三角贸易”甚至“多角贸易”,耗时耗力。

储蓄与借贷难以实现:粮食会腐烂,工具会折旧,服务无法储存,居民难以积累财富,更谈不上规划未来。

这团经济上的乱麻,严重制约着堡垒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与“守望者”日益正规化的制度格格不入。解决这个问题,被内政总署列为了头等大事之一。

经过数轮由陈建国主持,召集了各行业代表、资深居民和经济方面有见解者(甚至包括几位前银行职员和商人)的激烈讨论,方案终于确定——发行属于“守望者”自己的货币。

这一日,堡垒中央广场再次聚集了大量居民,但气氛与欢迎英雄回归或庆祝丰收时截然不同,充满了好奇、期待,也夹杂着一丝疑虑。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台上,陈建国站在中央,身旁放着几个密封的金属箱。

“安静!”负责维护秩序的护卫队员高喊,广场渐渐安静下来。

陈建国没有过多铺垫,声音通过扩音器沉稳地传开:“各位同胞!为了结束市集上的混乱,为了让我们的劳动和价值得到更公平、更便捷的衡量,为了‘守望者’能够更好地发展,经内政总署决议,并报指挥官批准,自即日起,正式发行我们自己的货币——‘家园币’!”

话音刚落,他亲手打开了身旁的金属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