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学校的李成林,生活重心更加明确。
他几乎成了图书馆的常驻人员,笔记做得比谁都详细,问题问得比谁都多。他知道,只有真才实学,才是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
偶尔有同学打趣他“活得像苦行僧”,他也只是笑笑:“没办法,家里有指望呢。”
他的信变得更加规律,内容也更实在。不再空谈理想,而是分享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比如又理解了某个复杂的理论,或者某位老师的课特别精彩。
他会在信里详细询问李怀的成长细节:“小怀是不是开始学说话了?先叫的爸爸还是妈妈?”“会不会爬了?有没有想站起来的意思?”
这些问题让远在刘家村的刘翠玲感到丈夫虽远在千里,心却紧紧系着这个家。
刘翠玲的回信也渐渐变得长了。字迹依旧稚嫩,但充满了生活气息。
她会告诉他,小怀今天居然模糊地叫了一声“爸”,把她激动坏了;会说孩子爬得飞快,一眨眼就能从炕头爬到炕梢,得时刻盯着;会说她学着用他寄回来的布头,给孩子缝了件小褂子,虽然针脚歪歪扭扭……信纸的末尾,总会有一句:“家里一切都好,勿念,安心学习。”
李成林每次收到信,都会反复看好几遍,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的模样,看到刘翠玲忙碌却充满希望的身影。他把信仔细收好,那是他奋斗的动力源泉。
他依旧节俭,把大部分补助和偶尔投稿赚来的微薄稿费都寄回家。他知道,钱不多,但代表着他的心意和责任。
他偶尔会想象刘翠玲用那些钱给家里添置东西,或者给孩子买点零嘴时的心情。
暑假再次来临。这次李成林的归程,少了些忐忑,多了份期盼。
当他再次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刘家院门口时,看到的景象让他心头一暖。
刘翠玲正坐在院子的柿子树下缝补衣服,小李怀在她脚边的草席上爬来爬去,咿咿呀呀地自己玩着。孩子明显长大了很多,小胳膊小腿像藕节似的,白白胖胖。
听到脚步声,刘翠玲抬起头,看到是他,脸上立刻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比阳光还耀眼。她放下针线,刚要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