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凯旋仪式和封赏过后,朝堂并未立刻恢复平静。荣晖的赏罚分明固然提振了人心,但也触动了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
首当其冲的便是苏妙的“技研博士”之衔。
尽管只是个虚职,并无实权,但“女子为官”一事,依旧在守旧的文官群体中引发了不小的波澜。
只是碍于皇帝新立大功,威望正隆,且水泥之功确实显赫,无人敢在明面上强烈反对,但私下的非议和心音中的不屑却并未停止。
【牝鸡司晨,国之不祥!】、【工巧之术,终非正道!】此类心音,荣晖在朝会上时常能捕捉到一二。
他并不急于立刻扭转所有人的观念,思想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他只需要确保苏妙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去发挥作用即可。
另一股暗流则来自于军功集团。
镇北侯萧震等边将此次立下大功,权势更盛,引得朝中一些以首辅谢安为代表的文官隐隐担忧,【武将权重,非国家之福,需得平衡……】。而部分未能在此战中捞到军功或者觉得封赏不公的武将,心中也难免有些怨怼。
荣晖通过读心术,将这些微妙的心态尽收眼底。他深知,平衡之道,在于制衡,更在于引导。他不能打压武将的积极性,也不能让文官集团感到被冷落。
于是,在接下来的政务处理中,他更加注重文武并用。
一方面,继续大力支持边军建设,更新装备,抚恤士卒,明确表示对外敌的强硬态度;
另一方面,则将战后重建、发展民生、改革税制等内政事务,更多地交给以谢安为首的文官集团去操办,并时常听取他们的意见,给予充分尊重。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提拔一些既通晓军事又懂得治理地方的“儒将”,以及一些支持新政、懂得变通的年轻文官,试图逐步打破文武之间的隔阂与对立。
工部将作监内,多了一位特殊的“技研博士”苏妙。
最初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皇帝有旨意,但那些习惯了论资排辈、观念守旧的工匠和低阶官员们,对一个突然空降、年纪轻轻还是女子的“博士”,表面恭敬,内心却多有不服和轻视。【一个女子,懂什么工匠之事?】、【怕是陛下一时兴起,弄来装点门面的吧?】
安排给她的实验室偏僻简陋,申请的物料也时常被拖延克扣。
苏妙满腔热情被泼了冷水,委屈又气愤,跑去找荣晖诉苦。
荣晖没有直接替她解决麻烦,而是反问她:“朕予你官职,是让你来向朕抱怨下属不配合的?”
苏妙噎住。
“你若真有能力,便做出成绩来给他们看。工匠之人,最重实绩。你若能拿出比水泥更有用的东西,自然能赢得尊重。若不能,朕即便强压他们服从,你终究也站不稳。”荣晖语气平淡,却带着鞭策,“记住,你要证明的不是给朕看,是给天下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