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简雍相投

次日黎明,寒风依旧,但涿县县衙却一改往日的死寂,早早便有了人气。三通鼓响,衙门大开。虽然胥吏依旧稀少,但有了经刘备训练、令行禁止的亲兵临时充任衙役、门吏,整个县衙顿时显得秩序井然,肃穆威严。

刘备端坐于公案之后,身着一袭略显陈旧却浆洗得干净平整的官袍,目光沉静。案头,是周简昨夜带人粗略整理出的、最紧急的几桩积压案件卷宗和户籍残簿。

“带人犯,升堂!”

随着衙役一声略带生疏却努力模仿出的威武唱喏,刘备在涿县的理政生涯,正式拉开了序幕。

第一桩便是棘手的田产纠纷。两家农户为一道田埂的归属争执数月,乃至大打出手,一方头破血流,一方赌咒发誓,前任县令迟迟未决。双方跪在堂下,依旧吵嚷不休,互相指责。

刘备并未急于打断,而是静静倾听,目光锐利地扫过双方呈上的残缺的地契和邻里的证词。待双方情绪稍缓,他才开口,问题直指核心——历年赋税缴纳记录、田间作物种植习惯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普通农户难以长期伪造的。

他的问话方式奇特而高效,不似寻常官员那般引经据典或一味恫吓,反而更像是在抽丝剥茧地调查取证。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便从双方矛盾的叙述和漏洞百出的证词中,理清了事实真相。

“……据此而言,王乐家历年所种,皆越界三尺。李由家此前忍让,乃因王家有老母需奉养。今王家老母已故,尔非但不思归还,反恶语相向,乃至动手伤人,可是实情?”刘备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压迫力。

那王乐顿时面色惨白,哑口无言。

刘备当即判决:田埂依原界归还李由;王乐杖责十下,赔偿李由汤药费及误工损失。判决既出,有理有据,罚当其罪,双方虽一方窃喜一方沮丧,却都跪拜表示服从。围观的一小撮百姓不禁窃窃私语,面露讶异与信服之色。这新来的县令,断案好像……不太一样?

一桩,两桩,三桩……整整一个上午,刘备几乎未曾停歇。盗窃、债务、邻里殴斗……案件五花八门,卷宗记录混乱缺失,人证物证难寻。刘备却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力、耐心和洞察力。他结合卷宗碎片、人证物证、甚至运用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心理学技巧,总能快速抓住关键,做出相对公允的裁决。

他并非一味严刑峻法,对于确有苦衷的小偷小摸,多以训诫、赔偿处理;对于恃强凌弱者,则毫不手软。他的判决力求务实,旨在化解矛盾,恢复秩序,而非简单彰显权威。

到了下午,县衙外渐渐排起了长队。闻讯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有的是来申冤告状,更多的则是听说县令老爷仁德明断,前来观望,或试探性地询问返乡登记、减免赋税之事。

刘备又立刻投入了户籍整理与流民登记的工作。这项工程更为繁琐浩大。残存的户籍册簿年代不一,散乱缺失,许多记录模糊不清。他亲自坐镇,让识字的胥吏和亲兵帮忙记录,耐心询问每一个前来登记的百姓的姓名、原籍、家庭成员、原有田产等信息,与残存簿册进行比对,努力重建涿县的人口与土地档案。

“大人,小人原是城西李家庄人,家里原有薄田十亩,黄巾来时,带着老母幼子逃难去了山里,田地……田地听说被邻村张大户家强占了……”

“大人明鉴,小的不是要赖账,实在是去年遭了灾,又被征了粮,实在交不出赋税啊……”

“青天大老爷,求您给小人做主啊!我那苦命的女儿被山里的土匪掳了去,至今生死不明……”

各种各样的声音汇聚在公堂之上,诉说着战乱带来的无尽苦难。刘备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一一倾听,能当场决断的便当场决断,需调查的便记录在案,承诺限期核查。对于被占田产,他明确表示县衙将依据户籍尽力核实追还;对于确实困难的欠税,则根据新政,予以酌情减免或延期。

他的声音因不断说话而有些沙哑,端坐的身姿却依旧挺拔。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认真而专注的侧脸上,也照在堂下那些百姓从最初的怀疑、畏惧,逐渐变为期盼、信任的脸上。

关羽负责城防与招募,张飞则带着新招募的几十个胆大的小伙子开始周边巡哨,威慑小股匪类。县衙内,全靠刘备一人支撑大局。周简等人虽尽力协助,但能力有限,效率不高。海量的文书、登记、核查工作,几乎要将刘备淹没。

就在他忙得焦头烂额、深感人手极度匮乏之际,一名亲兵进来禀报:“大人,衙外有一文士,自称是大人故友,姓简名雍,特来相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