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民心与抉择

朝廷的任命诏书,如同一声闷雷,在涿县看似平静的天空炸响。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县城内外。百姓们刚刚品尝到安居乐业的滋味,对带来这一切的县令刘备感恩戴德,此刻闻听刘使君竟因莫须有的“过失”被平调至那刚刚遭过兵灾、危如累卵的安喜县,无不惊愕、愤慨继而悲戚。

涿郡太守郭允接到旨意时,亦是长叹一声,面露无奈与惋惜。他深知这是洛阳朝堂上权力倾轧的结果,刘备成了牺牲品。他立刻修书一封给刘备,信中既有上官的抚慰,亦有几分知己的感慨:“玄德之才具政绩,天地可鉴,万民共睹。然朝局纷扰,非人力可挽。安喜虽险,然事在人为,以玄德之能,未必不能化险为夷,再创一番局面。望玄德善自珍重,勿以涿县父老为念,允必竭尽所能,护持此地,不负玄德之心血。” 言辞恳切,并告知已任命新的县令,不日将至,请刘备做好交接。

新任的涿县县令很快到任。此人姓李,乃是官场老吏,深谙为官之道。他早已听闻刘备在涿县的所作所为以及深得民心的情况,更知晓其调任背后的波谲云诡。交接之时,李县令对刘备极为客气,甚至带着几分敬佩。

“刘县令真乃干国良才!”李县令看着府库中充足的粮草、账册上清晰的记录、以及衙署内外井井有条的事务,由衷叹道,“短短数月,竟能将百废待兴之涿县治理得如此模样,李某佩服之至!”

然而,佩服归佩服,他也有自己的考量。刘备在涿县根基太深,威望太高,若其旧部尽数留任,他这新县令必将处处掣肘,难以施展。但若强行清洗,又恐激起民愤兵变,后果不堪设想。

深思熟虑后,李县令做出了一个看似大方实则精明的决定。他主动对刘备言道:“刘县令赴任安喜,百废待兴,朝廷既许刘县令自行征辟僚属、招募兵勇,刘县令不妨从涿县旧部中择优带去。一来他们皆是得力之人,可助刘县令迅速打开局面;二来……呵呵,也方便李某另行委派人员,岂不两全其美?” 顿了顿,他又补充道:“府库粮草充盈,亦是刘县令之功。李某愿做主,拨付刘县令足以支撑三百人半年之用的粮秣,另加部分钱帛,以壮行色,也算涿县上下对刘县令的一点心意。”

刘备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这是对方希望他带走核心团队,以便其顺利接管涿县。但这提议,确实也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安喜县衙被毁,人员空白,确实需要得力人手;粮草更是生存之本。他当即拱手谢过:“如此,备便多谢李县令成全了。”

真正的难题,摆在了刘备和他的核心团队面前。是日,县衙校场,除了必要的岗哨,所有刘备带来的二百四十名幽州老兵、三百名新招募的乡勇,以及那些已在县衙中担任职务的亲信吏员,全部被召集于此。

刘备站在点将台上,身着常服,面色平静,却自有一股凝重的气场。关羽、张飞、简雍立于其身后,神情肃然。

台下,数百双眼睛聚焦在刘备身上,目光中充满了信任、依赖、以及此刻得知消息后的不安与迷茫。

刘备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熟悉的面孔,这些随他出生入死、共建涿县安宁的兄弟们。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沉稳而清晰地传遍全场:

“兄弟们!今日召集大家,是有一事,需与诸位言明,并由诸位自行决断。”

场下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朝廷旨意已下,命我平调安喜县令,即日赴任。”刘备直接说出了结果,台下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和惊呼。

他抬手,压下议论,继续道:“安喜县的情况,想必大家亦有耳闻。此前遭贼人袭扰,县衙被毁,县令遇害,官吏县兵伤亡殆尽。如今民生凋敝,盗匪或许仍未远遁,且地处要冲,未来局势,凶险难料。”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沉重:“朝廷许我自行征辟僚属、招募兵勇前往。李县令亦允诺,愿追随我赴任者,可从府库支取半年粮饷。”

“然!”刘备声音陡然提高,目光如电,“备绝不能因一己之前程,而枉顾诸位兄弟的身家性命!安喜非坦途,乃是险地!此去,或许能再创一番基业,亦或许……是九死一生之路!”

“故此!”他斩钉截铁,“今日,备不给任何军令,只问本心!所有原幽州老兵、涿县乡勇、以及在衙署任职之兄弟,皆可自行抉择!”

“愿随我赴安喜者,站于右侧!备在此立誓,必与诸位同甘共苦,生死不负!”

“若家中有高堂需奉养,有妻儿需照料,或不愿再经战乱风险者,可留于涿县!李县令已承诺,绝不会因尔等曾追随于我而加以刁难,一切职位待遇,暂仍其旧!备亦绝无半分怨望,只会祝愿诸位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