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军星散,洛阳废墟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送别孙坚,刘备亦率军踏上了东归平原之路。
这一日,行至兖州东郡地界,路过一处山隘。忽见前方道旁聚集了不少百姓,对着山壁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似乎发生了什么事情。
前军哨骑来报:“主公,前方山道旁聚集了许多流民,围观石壁,似有异常。”
刘备微感诧异,如今兵荒马乱,百姓流离,何事能引得众人驻足?他催马前行,关羽、张飞护卫左右。
走近一看,只见道旁一面较为平整的石壁上,竟被人用利器刻上了一幅巨大的舆图!图中粗略勾勒出天下州郡山川形势,旁边还密密麻麻刻满了字迹。围观的百姓大多不识字,只是好奇张望,偶有几个识文断字的士子模样的人,正在低声念诵、争论不休。
“尔等在看什么?”张飞声若洪钟,好奇地问道。
一老者回头,见是军容整肃的官军,连忙行礼道:“将军有所不知,前日不知是何方高人,在此石壁上刻下此图此文,剖析天下大势,言道董卓虽暴,然关东诸侯各怀异志,难成大事,大乱将至矣!我等虽不甚懂,但也觉得说得颇有道理……”
刘备闻言,心中一动,凝神向那石壁望去。只见那舆图虽简,却抓住了各州要害;旁边的文字更是笔力遒劲,内容更是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董卓暴虐,然据崤函之固,拥西凉之众,挟天子以令不臣,短期内难以倾覆。关东诸侯,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断;袁术矜豪骄奢,冢中枯骨;韩馥庸碌,刘岱猜忌……皆非拨乱之主也。夫欲安天下者,需外抗强胡,内修政理,揽英雄而思贤若渴,恤百姓而根基深厚……今海内倾覆,天子蒙尘,正志士仁人效力之时,然明主难求,可叹可叹!”
文末,竟还有一首藏头诗,暗含“欲投明主,试看刘氏”之意。
刘备越看越是心惊!这番论述,高屋建瓴,洞察深远,将天下大势与各路诸侯的弱点剖析得淋漓尽致,更点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其见识远略,绝非寻常腐儒所能及。尤其是那藏头诗,隐隐指向自己,这更让刘备感到好奇与警惕——是何人如此关注自己?
“大哥,这写的是啥?俺老张看这字倒挺有力道!”张飞凑过来问道。
关羽抚须沉吟:“此人非比寻常,对天下英雄如数家珍,且似有投效之意,却又故弄玄虚。”
刘备下令:“全军暂停休息。云长,翼德,随我近前一观。”他下马走到石壁前,仔细观看,发现刻痕犹新,应是近日所为。他心中隐隐有种预感,留下此文者,或许并未走远,正在暗中观察各路诸侯的反应。
“好一个‘揽英雄而思贤若渴,恤百姓而根基深厚’!”刘备不禁出声赞叹,“写下此文者,真国士之才也!若能得此贤才,何愁大事不成?”
话音刚落,忽听道旁树林中传来一声清朗的叹息:“唉,知音难觅,明主难求。不想在此荒僻之地,竟能遇到能解吾文深意之人。”
众人一惊,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青衫、头戴葛巾、腰佩长剑的文士,从林中缓步走出。他年约二十五六,面容清瘦,目光明亮而深邃,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苦笑,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其不凡气度。
刘备心中一动,拱手道:“方才石壁之言,可是先生所刻?备乃平原刘备,偶经此地,得睹先生高论,茅塞顿开,佩服之至!未请教先生高姓大名?”
那文士打量了一下刘备,又看了看其身后威风凛凛的关羽、张飞,以及军容整肃的部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赞赏,还礼道:“在下颍川徐庶,字元直。久闻刘使君仁德之名,虎牢关前力战吕布,汴水之畔义救曹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庶浪迹天涯,偶发狂言,让使君见笑了。”
徐庶!竟然是他!刘备心中顿时掀起惊涛骇浪!作为穿越者,他太清楚徐庶的份量了!这可是未来刘备集团的核心谋士之一,其才华虽因曹操挟持其母而未能完全施展,但已显露出顶尖谋士的潜质!历史上他走马荐诸葛,更是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没想到,他竟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自己面前!
刘备强压下内心的激动,努力保持平静,语气却极为诚恳:“原来是元直先生!先生之言,字字珠玑,洞若观火,备受益匪浅,何来见笑之说?如今天下大乱,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备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然智术短浅,迄无所就。唯思贤若渴,日夜盼望着能得先生这般大才辅佐!先生既有济世之才,何不随备同往平原,共图大业?备必虚左以待,言听计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