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的冬风,较往年更为凛冽,迟迟不肯离去,依旧在青州大地上呼啸,卷起残存的积雪,又将临淄城外新辟桃林的枯枝吹得瑟瑟发抖。
城内新落成的青州书苑悄然披上了一层冬日的素雅,飞檐翘角上积着少许未化的薄雪。这所由州牧刘备力主兴建、汇聚了当世几位大儒的学府,虽时日尚短,却已成为青徐一带士子心中新的文化圣地。朗朗读书声与争辩研讨之声终日不绝,为这座饱经战乱的古城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这一日,刘备处理完冗杂公务,未着官服,只一身寻常青衫,悄然来到书苑。他穿过回廊,隔窗望见宽敞的明伦堂内,座无虚席。年迈却精神矍铄的卢植正端坐主讲,声音洪亮,剖析着《尚书》精义。郑玄、管宁、邴原等大儒则分坐两侧,不时含笑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台下,数百学子凝神静听,如饥似渴。
刘备不愿打扰,只静静立于廊柱阴影之下,目光扫过堂内,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文华之气。忽然,他的目光在学堂后排角落定住了。
那是一个看起来年仅十余岁的少年,身形略显单薄,衣着朴素,却坐得笔直。与其他或痴迷、或困惑、或奋笔疾书的学子不同,他听得极其专注,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睿智光芒,时而微微颔首,时而轻蹙眉头,仿佛不仅能完全跟上卢植精深的讲解,更在内心进行着独立的思考与评判。
刘备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随即又加速跳动起来。尽管面容稚嫩,但那独特的眼神,那眉宇间初具雏形的轮廓……是他!绝不会错!
他强压下内心的激动,招手唤来书苑的一名执事,低声询问:“后排那位青衣少年,是何人子弟?”
执事顺着方向望去,恭敬答道:“回使君,那是琅琊阳都来的诸葛氏子弟,名亮,字孔明。此子虽年少,然天资卓绝,过目成诵,举一反三,卢公、郑公皆惊其为神童。”
诸葛亮!果然是他!
刘备袖中的手因激动而微微握紧。纵使他如今已是一州之牧,麾下文武渐盛,深知这位未来卧龙的价值,此刻竟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眩晕感。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压下立刻上前结识的冲动。龙潜于渊,非其时也。此刻他需要的不是打扰,而是让其在这文华雨露中尽情生长。
“甚好。”刘备面色恢复平静,只微微颔首,“传话给卢师与康成公,对此子当善加引导,一应用度,若有短缺,皆由州牧府支应,不必声张。”
“是。”
刘备最后看了一眼那专注的少年身影,嘴角噙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欣慰笑意,悄然转身离去。得遇大才之苗裔,比夺得一座城池更令他欣喜。
这份欣喜,在他回到州牧府,接到招贤馆的最新禀报时,达到了顶峰。
“报主公!”孙乾手持简册,面带兴奋之色,“泰山郡豪杰臧霸臧宣高,率其部众千余人来投!琅琊徐盛徐文向,亦引乡勇数百人来奔!”
“哦?”刘备剑眉一扬,接过简册细看,“臧宣高,徐文向……好!皆是义勇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