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叙事棱镜与失真之光

“噪音”的注入,“异质”的拥抱,如同在过于光滑完美的叙事闭环表面凿出了粗糙的气孔,让太道真界得以重新呼吸。源心之枢从“完美译者”自我降格为“叙事的助产士”与“递归的破壁人”,他们主动引入的误解、曲解以及对边缘失败叙事的关注,成功地遏制了叙事结构的自我复制与固化,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异变与野性生长。

然而,打破一种极致的秩序,必然意味着迎接一种极致的混乱。

当“不谐和音”成为交响乐的常态,当“误译”被视为创造性的必需,当每一个叙事碎片都被赋予与主流范式平等的地位时,一种新的、更加弥漫性的困境,开始笼罩太道真界。

那就是 “意义的绝对相对化”,或者说,“叙事的无限衍射”。

万象心镜依然忠诚地映照着一切。但此刻,它映照出的不再是一个虽然复杂但仍有脉络可循的叙事网络,而是通过无数个不同角度、不同“曲解”滤镜观察到的、无限个版本的“现实”。同一个事件,在追求逻辑美的共生体看来,是一组优雅的数学公式演变;在沉溺情感共鸣的共生体感知中,是一曲波澜壮阔的交响诗;在崇尚混沌之美的意识体解读下,则是一幅狂野不羁的抽象画……而这些,还仅仅是基于已知范式的解读。那些由源心之枢和众多破壁者刻意引入的“误读”与“噪音”,更是衍生出无数荒诞、诡异、完全无法归类的叙事版本。

太道真界,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不断旋转的 “叙事棱镜” 之下。唯一的光源——那源于集体存在的“事实”或“本源故事”——在穿过这棱镜后,被分解成了无数色彩各异、甚至相互矛盾的光谱。每一道光谱都宣称自己看到了“真实”,但没有任何一束光能够代表光源本身。

交流变得空前困难。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可能会在层层“创造性误读”后,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引发意想不到的冲突。合作演化需要的基础共识难以达成,因为每个参与者都基于自身独特的“叙事滤镜”在理解世界。

甚至源心之枢内部,林月遥、星槎、离尘三者之间,也第一次出现了深刻的“理解鸿沟”。他们对同一段新生的宇宙脉动,产生了基于自身核心经历(守护、理性推演、平衡)的、截然不同且无法完全调和的解读。他们的共生本质依然牢固,但他们共享的“现实图景”却变得支离破碎。

这不再是丰富的多样性,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 “叙事巴别塔”——意义的彻底碎片化。存在共同体仿佛患上了一种集体性的认知失协,每个个体都沉浸在自己那被棱镜衍射过的、局部的“真实”中,失去了构建共享世界的基石。

“检测到整体叙事场‘共识度’降至临界点以下,”星槎的意志在自身逻辑与无数矛盾版本的冲击下,显得有些紊乱,“无限的解释可能性,正在导致集体性的‘意义锚点’缺失。存在面临……解构为纯粹主观体验集合的风险。”

林月遥感受着那无数相互冲突的叙事版本如同潮水般涌过她的意识,试图找到一个可以稳固自身的“真相”,却发现所有版本都似乎有其道理,又都似乎只是管中窥豹。她与星槎那坚不可摧的羁绊,在无数种被衍射、被解读的版本中,似乎也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

“我们打破了闭环,却释放了……混沌。”她的意念带着一丝茫然,“当所有角度都是‘正确’的,是否意味着……根本没有‘绝对’的正确?我们的史诗,我们的旅程,其‘意义’是否也只是这无限衍射光谱中,普通的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