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地图上的山河

第二十一章:地图上的山河

军事地理课的教室,比往日更加闷热。窗外蝉鸣聒噪,室内,汗水顺着学员们的鬓角滑落,浸湿了粗糙的灰布军装。讲台上,挂着大幅的、色彩斑驳的中华民国全图,但比例失真,边界模糊,许多细节更是无从谈起。

教育李德邻背着手站在地图前,声音洪亮:“今日考核,不考条文,不考理论。每人发一张白纸,一杆铅笔。凭尔等心中所记,默绘我中华民国之疆域轮廓,标出主要山脉、河流及重要都市。时限,一炷香。”

命令一下,学员们面面相觑。平日里看地图是一回事,要凭空精确绘制,又是另一回事。纸张和铅笔分发下来,教室里顿时响起一片沙沙的落笔声,也夹杂着抓耳挠腮的犹豫和低声的抱怨。

邓枫展开白纸,没有急于动笔。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墙上那幅失真的地图,而是在德国图书馆查阅过的精密世界地图册,是各种地理志上的水文山脉记载,是往来家信中父亲对各地商路、物产的描述,更是他魂牵梦萦的故国山河。那片秋海棠叶般的轮廓,早已在他心中勾勒过无数次。

他睁开眼,目光沉静。铅笔尖轻轻落在纸上,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从帕米尔高原的皑皑雪岭,到乌苏里江与黑龙江的滔滔碧水……一条流畅而精准的线条,如同拥有生命般,在他笔下徐徐延伸,勾勒出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壮阔形体。

他的动作不快,却异常稳定,仿佛胸中有沟壑,笔下有乾坤。不同于许多学员画出的歪歪扭扭、甚至将外蒙古、西藏等地遗漏或简化处理的草图,邓枫笔下的中国,疆域完整,形态逼真。

接着,他开始标注内部细节。铅笔化身为刻刀,在纸上镌刻出祖国的脊梁与血脉——雄伟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如同巨龙盘踞西部;秦岭-淮河一线横贯中央,划分南北;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等依次耸立。然后是奔流的血脉——长江、黄河如两条巨龙,蜿蜒东去;珠江、淮河、松花江……水系脉络清晰可辨。

他不仅画出主干,还标注了许多战略要地和关键城市。当他的笔尖在东北地区细致地勾勒出辽东半岛的轮廓,并重重地点出旅顺、大连时;当他在西北边疆,清晰地绘出帕米尔高原的走向,并标注出伊犁河谷等重要区域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下笔的力道不自觉地加重了几分。这些地方,无不牵动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最敏感的神经。

周围的学员,有的还在为长江黄河的走向争论,有的干脆放弃了精确描绘,只画了个大致形状。李文斌画得还算认真,但岭南以北对他而言便已模糊。胡宗南的图注重战略要冲,但轮廓略显僵硬。陈赓画得飞快,形似而神不似。贺衷寒则眉头紧锁,显然对边疆细节把握不足。

罗友胜看着自己笔下那粗糙、甚至有些变形的“雄鸡”,又瞥了一眼邓枫面前那幅越来越精细、堪比印刷品的地图,沉默地放下了笔,眼神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