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信任的砝码
信阳城破的捷报传到武汉行营时,邓枫正在参加一场高级军事会议。宽敞的作战室内将星云集,他是少数几个获准列席的校官之一。
“云帆来了。”参谋长陈诚向他招手,“正好,你来分析一下北线的战局。”
邓枫稳步走到巨幅地图前,接过指挥棒。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却让在座几位高级将领交换了意味深长的眼神——能让陈诚如此器重的年轻军官,前途不可限量。
“目前我军在豫南进展顺利,但需警惕奉军主力的反扑。”邓枫的指挥棒点在开封方向,“张学良的奉军正在此集结,若与吴佩孚残部形成掎角之势,恐对我军构成威胁。”
他停顿片刻,目光扫过在座的将领:“卑职建议,主力应避开奉军锋芒,先肃清豫南残敌,巩固后方。”
这个建议看似稳妥,实则暗藏玄机。避开奉军主力,就意味着为北方的友军争取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邓营长未免太过谨慎。”第一师师长刘峙摇头,“如今我军士气正盛,正该一鼓作气,直取开封。”
邓枫不慌不忙:“刘师长所言极是。但据可靠情报,奉军已在开封周边构筑坚固工事,若贸然进攻,恐伤亡惨重。”
他提供的“可靠情报”,实际上经过精心筛选——既包含真实的敌军部署,又隐去了奉军内部的矛盾和薄弱环节。
会议结束后,陈诚特意留下邓枫:“云帆,你的判断很稳妥。现在军中激进之人太多,需要你这样的稳健之将。”
“参座过奖。”邓枫微微躬身,“卑职只是尽忠职守。”
“尽忠职守...”陈诚意味深长地重复着这四个字,“现在像你这样纯粹的军人不多了。”
这句话中的暗示让邓枫心中一凛。随着北伐的推进,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的猜忌日益加深,许多跨党籍的军官都受到了特别关注。
三天后,邓枫接到一个特殊任务:协助政治部清查部队中的“不稳定分子”。
政治部副主任周凤岐是个面色阴沉的中年人,他递给邓枫一份名单:“这些都是有共党嫌疑的军官,邓营长可熟悉?”
邓枫接过名单,心中一震。上面有几个名字,是他知道的确为同志的潜伏人员。但他面色如常,仔细浏览后,在其中两个名字上画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