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与吕不韦那场为期一年半的赌约,终于到了需要“验货”的时刻。
章台宫正殿,年终大朝会。
气氛庄重而肃穆,却暗流汹涌。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泾渭分明。
一方是以吕不韦为首的旧臣体系,虽因吕相“放权”而声势稍减,但底蕴犹存;另一方,则是嬴政这半年来大力提拔的少壮派官员和军中将领,锐气逼人。
述职环节开始,各部门依次汇报一年来的政绩。
赋税、刑狱、农事、工造……各项数据总体向好,尤其在燕丹主导的农具改良,水利兴修以及新式军械装备下,秦国的国力确实在稳步提升,府库也比吕不韦执政末年更加充盈。
然而,当议题不可避免地转向军事,尤其是年初那场虎头蛇尾的东出灭赵之战时,殿内的温度骤然降至冰点。
吕不韦阵营的一位老臣,手持玉笏,出列奏道:“大王圣明,励精图治,去岁政务确有建树,臣等钦佩。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重,“东出灭赵,乃国策重中之重。年初我军气势如虹,连战连捷,眼看邯郸在望,却因山东五国联手干预,功败垂成,被迫撤回函谷,损兵折将,空耗钱粮,实乃…憾事!”
他虽未直接指责嬴政,但“憾事”二字,以及那惋惜中带着责备的语气,已将矛头隐隐指向了决策者。
话音刚落,蒙骜之子蒙武便按捺不住,出列反驳道:“老大人此言差矣!胜败乃兵家常事!此次东出,虽未竟全功,然我军亦攻克赵城数座,缴获颇丰,更极大震慑了山东诸国,彰显我大秦军威!五国干预,正说明他们惧我大秦兵锋!何来‘空耗’之说?”
吕不韦阵营另一人立刻接口:“蒙将军勇武可嘉,然为将者不可只图一时之快。若当初策略更为稳妥,步步为营,消化所得之地,而非一味急进,或许便不会给五国可乘之机,导致今日之被动局面!”
这话,已是将“激进冒进”的帽子,直接扣在了嬴政的东出策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