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竹韵新声

铁柱补充道,目光扫过每个人被月光照亮的脸庞:“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刺绣,哪个不是在不断演进?关键是要守住精神,而不是固守形式。”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附和他的话。

座谈持续到深夜。虽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但双方都表示愿意继续沟通。月光下,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了新的思考。

第二天,铁柱做出了一个决定:成立“传统工艺创新伦理委员会”,由老中青三代匠人共同组成,任何重大创新都必须经过委员会评估,确保“不离根,不失魂”。

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讨论了智能材料项目。经过激烈辩论,最终达成妥协:可以研发和使用新材料,但必须同时保留传统工艺的完整传承,且任何新产品都要明确标注使用了现代技术。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在会议桌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传统与创新在这一刻达成了和谐的统一。

这个模式后来成为匠人村创新管理的范本。

与此同时,李哲的AI项目也取得了进展。他开发了一套设计辅助系统,能够分析传统图案的构图规律,生成创新设计方案,但最终决定权仍在设计师手中。

“AI不是取代设计师,而是拓展设计师的想象力。”李哲演示系统时解释。电脑屏幕上,传统云纹在算法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这个云纹设计,系统分析了数百种传统云纹后,生成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变体。”

老杨看着电脑屏幕上精美的图案,忍不住赞叹:“还真有点意思...”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反射出银色的光芒。

更让人惊喜的是,系统还能模拟不同工艺的效果图,帮助设计师在制作前就能看到成品效果,大大减少了试错成本。 innovation在稳步推进,但市场挑战接踵而至。

环球工艺集团推出了一个“传统工艺认证计划”,声称只有完全遵循古法的作品才是“真传统”,试图将匠人村定位为“非传统”。

“这是要釜底抽薪啊!”二狗焦急地说,手中的文件被他捏得发皱,“很多高端客户开始质疑我们的正统性。”

铁柱沉思良久,望向窗外。阳光下的竹林苍翠欲滴,新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他回应道:“不必跟着他们的节奏走。我们开展‘传统工艺溯源之旅’,邀请客户和媒体亲眼来看,什么是真正的传承与创新。”

首批溯源之旅邀请了三十位重要客户。铁柱亲自带队,不仅展示创新成果,更重点展示对传统的尊重:学员必须首先掌握传统技法才能学习创新;所有创新都必须标明传统渊源;老匠人在创新过程中有一票否决权...

一位欧洲客户在参观后感慨:“我原来以为传统和创新是对立的,现在明白了,真正的传统是活的传统,是不断创新的传统。”他的目光掠过工作台上那些既传统又现代的作品,眼中满是赞赏。

更令人意外的是,周守传统大师主动要求参加溯源之旅。老人仔细观看每一个环节,最后公开表态:“我曾经质疑匠人村的道路,但现在我看到了传统工艺的真正希望——不是博物馆式的保存,而是活态的传承。”阳光照在他睿智的面容上,仿佛为这番话增添了分量。

周老的支持彻底扭转了舆论风向。环球工艺集团的认证计划反而被批评为“僵化传统”“阻碍发展”。

市场危机化解了,但铁柱没有松懈。他深知,匠人村最大的挑战来自内部:快速发展带来的管理问题。

随着规模扩大,部门之间开始出现壁垒:生产部门追求效率,设计部门追求创新,市场部门追求销量,往往相互掣肘。这些问题就像竹林中交叉的根系,看似各自生长,实则暗中较劲。

最明显的是在新品开发上:设计师的创新作品常因“生产效率低”被生产部门否决;市场部门看好的产品又常被设计部门批评“缺乏创意”。

小主,

铁柱意识到,必须打破部门墙,建立协同机制。他借鉴了传统工艺“师徒制”的精髓,创建了“项目制”管理模式:每个项目组由设计、生产、市场人员组成,从创意到上市全程负责,绩效共享。

第一个试点项目是“新国潮”系列。项目组由陈越牵头,成员包括设计师、工匠和营销人员。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模式下开发的产品既叫好又叫座,上市一个月就创造了销售记录。

“关键是沟通顺畅了。”陈越总结,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设计师知道生产限制,生产者理解设计理念,营销人员提前介入提供市场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