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一场围绕匠人村的舆论造势悄然展开。几家颇具公信力的媒体刊发了深度报道,详细介绍了匠人村如何用AI和新材料让古老的云锦、竹编焕发新生,如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如何将东方美学推向世界。几位与匠人村有过合作的知名设计师和学者,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声,肯定了匠人村模式的创新性和社会价值。
这些声音虽然无法直接决定评审结果,但如同涓涓细流,开始汇聚,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民意导向。
竞标答辩会当天,京城某国家级会议中心,气氛庄重而肃穆。能够容纳数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除了评审专家,还有来自各部委的观察员、行业代表和媒体记者。
匠人村的代表被安排在靠后的顺序出场。前面几家竞标单位的陈述,或是堆砌辞藻、空洞无物,或是技术路线保守、缺乏新意,或是明显带着“暗影”联盟的印记,虽阵容豪华,却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脱离产业实际的感觉。评委席上,几位专家明显兴致不高。
轮到匠人村时,铁柱整理了一下身上的中山装,稳步走上发言席。他没有带冗长的PPT,只是拿着那份凝结了心血的方案书,目光平静地扫过评委席。
他看到那两位与“暗影”关系密切的专家眼神中的淡漠,也看到其他几位专家脸上的审视与好奇。
“各位评委,各位领导。”铁柱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今天,我站在这里,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信念——相信古老的智慧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相信科技的力量能够也应该用于传承和文化创新,而不是冰冷的替代和垄断。”
他没有急于展示技术参数,而是从一张张真实的照片讲起——那是杨师傅布满老茧却稳定无比的手正在打磨榫卯,是张婶在织机前专注的神情,是新型竹材在现代化生产线上流淌,是“织梦者”在迪拜惊艳世界的瞬间……他讲述了匠人村如何从一个小山村起步,如何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如何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效益回应了所有的质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他才切入技术核心,阐述了AI平台如何与匠人协同创作而非取代,新材料如何升华而非抛弃传统原料,数字化如何为传承保驾护航而非消解灵魂。他的论述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案例生动,将技术的高度与人文的温度完美结合。
“……我们竞标这个国家级中心,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希望将我们摸索出的这条或许还不够成熟、但已被证明可行的道路,与全国的同仁分享,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愿意接受最严格的监督,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们坚信,我们选择的,是未来!”
铁柱的陈述结束了,会场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许多旁听的行业代表甚至激动地站了起来。铁柱的演讲,没有华丽的技巧,却以其真诚、务实和充满希望的愿景,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
那两位原本淡漠的评委,脸色也变得有些不太自然。
接下来的专家提问环节,充满了火药味。那两位评委的问题极其尖锐,甚至有些刁难,试图从各个角度寻找匠人村方案的漏洞。
但铁柱、林雪和李哲准备得太充分了!他们从容不迫,引经据典,用详实的数据、成功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将一个个刁钻的问题化解于无形。尤其是李哲,在回答一个关于AI算法伦理的尖锐问题时,不仅阐述了匠人村设定的严格伦理边界,更反问对方,是否那些掌握着海量用户数据、算法黑箱操作的科技巨头,更应该受到伦理审视?问得对方一时语塞。
答辩在一种近乎白热化的气氛中结束。
走出会场,铁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背后的衬衫已被汗水湿透。他知道,他们已经尽了全力,做到了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