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山道危机

两宋传奇 东方唐宋 1829 字 19天前

一个小眼睛的女子忍不住拉过黄叶问道:“大师姐,这男人如何上山了?”

见弟子们目瞪口呆,又问黄叶,净水师太马上解释一番,弟子们才明白过来。黄叶与弟子们相互寒暄,众人意欲走进厅堂说话。

普安却站着纹丝不动,弟子们也偷偷看向普安,只觉男人前来,很是稀客。何况这小子容貌俊美,相貌堂堂,身材高大,仪表不俗,一个个偷偷瞄上一眼。普安也只好微微一笑,乐个不住。

黄叶见状,虽说一脸不悦,可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这男人,可是自己带上山来的,弟子们都瞅了瞅净水师太和黄叶,皆欲言又止。

见普安盯着寺庙的大门匾额发呆,弟子们都目瞪口呆的盯着普安看。

净水师太定了定神色,为了不让女弟子们被男色所迷惑,便打圆场之际,介绍道:“这是我峨眉山的第一名刹,创建于晋朝,叫做普贤寺,大唐时又改名白水寺,现到如今,世人称之为白水普贤寺,也是我峨眉派的祖庭所在。”随即扬起袖子,昂首挺胸。

普安点点头,好奇的问道:“既是峨眉山的祖庭,自然有不少镇山之宝,可否引见一番,也算不虚此行。不知师太,意下如何?”

净水师太已知这小子最会油嘴滑舌,便笑了笑,一言不发。

黄叶见净水师太默然不语,便擅作主张,介绍道:“我大宋太平兴国五年,成都府的地方官员多次向太宗皇帝上奏说,普贤菩萨在峨嵋山现相。太宗皇帝便下诏指派工部官员前往成都府,专门督造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的铜像。该铜像分段铸好,南运三百余里,铆接而成,供奉在我峨眉山无梁殿。要不要去看一看!”说话间意欲带着普安前往参观。

净水师太本想不提此事,免得太过招摇,可黄叶心直口快,如之奈何。执拗不过,只好默然不语。净水师太、黄叶、普安,与弟子们缓步进入无梁殿。

普安紧随其后,黄叶回过头白了一眼,不知何故,这让普安心里发毛。普安心里哭笑不得,心想,毕竟要带我普安参观的是你黄叶,可你黄叶又瞪了我普安一眼,这又是为何,女人的心思,令人捉摸不透,想到此处,笑了笑。

净水师太介绍一番,伸手一指。普安抬头去看,便大吃一惊。只见眼前果然一尊大佛。这尊铜像高大贵气,蔚为壮观。造型为普贤菩萨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莲花宝座之上。

只见,普贤菩萨头戴五佛金冠,上嵌六颗宝珠,比一般菩萨更加华贵美丽。头向左微斜,双眉清秀弯曲,两眼含神平视,鼻小口端,腮部丰满,两耳佩环,颈戴项圈,胸垂珠饰。

上身垂直端坐,身着披肩,环系彩带,胸部半露。双腿盘曲,坐在莲花宝座之上,庄重之间,又显自然。双臂弯曲,手执如意一只。莲花宝座为金色,金光闪闪,神采奕奕。莲花宝座下,一头白色大象,俯首贴耳,目光下视。鼻低垂,六只长牙外伸,四蹄平站于四朵莲花之上。

出了大殿,路过一片红叶林,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池水,扑面而来,但见波光粼粼,又听蛙声阵阵,声声悦耳。

普安饶有兴趣,停了下来,驻足观看,马上俯身用手逗蛙玩,随即追问开来:“这池子果然与众不同,还望赐教。”

黄叶介绍道:“这狮子岭下,普贤道场,始建于晋,唐时慧通禅师曾在此驻锡,听说这寺五行属火,寺庙屡建屡毁,于是改名白水寺。寺庙建在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诸峰相映,苍翠环照,一年之内,景色宜人,尤其秋高气爽之时,峨眉山下夏暑尚存,金顶三峰已初飘白雪,而位于这半山腰的万年古刹,正处在秋高气爽之时。眼下正是八月时节,林中色彩斑斓,红叶如醉,寺内这白水池,碧波荡漾,蛙声如琴,丹桂飘香,令人怡然神爽,因而称之为‘白水秋风’。你眼前的便是如此景致!你小子算是很有福气。此时到来,便可大饱眼福。”

净水师太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就叮嘱道:“峨眉山有静有动,白水秋风是静,那猴群便是动。灵猴一声令下,猴群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此番你们前往洗象池,要路经猴群,要谨小慎微,不可去摸小猴子,免得被野猴群叨扰。”

此言一出,普安点了点头。净水师太便吩咐弟子准备茶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