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听得津津有味,比干巴巴的条令好记多了。
“大人!”张什长看见叶明,有些不好意思地挠头,“这帮小子,背书不行,唱歌倒记得快!”
叶明看着士兵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连日来的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技术、制度、艺术、热情…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正在兵部这个熔炉里奇妙地融合、碰撞,推动着一切向前。
他抬头望向千机坊的方向,那里,工匠们正在公差典的严格要求下,为“惊雷”的第一次集体轰鸣而奋斗。
而更远处,讲武堂的沙盘室里,一个等比放大的惊雷弩齿轮传动模型正在搭建,它将为成千上万的士兵,揭开这无声惊雷背后的力量奥秘。
未来,已如那上满弦的弩机,蓄势待发。
千机坊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空气里弥漫着金属粉尘和焦躁的气息。
工作台上,十几个刚刚手工打磨完成的齿轮一字排开,在烛光下泛着黄铜或精钢的微光。
赵德柱、李铁匠等几位老师傅眉头紧锁,围着这些齿轮,手里拿着最新赶制出来的几件奇形怪状的木制和铜制工具——卡尺、塞规、环规,正按照叶明口述、胡三娘记录的《惊雷弩诸元公差典》上的标准,进行第一次严格的“公差”验收。
李铁匠拿起一个主传动齿轮,深吸一口气,将木制卡尺的固定爪卡住齿轮内孔一侧,小心地将活动爪推向另一侧。他眯起老花眼,仔细看着卡尺上刻画的细密刻度。
“内孔…大了半丝!”他声音干涩地报出结果,额角渗出细汗。
按照《公差典》,此孔只允许比标准尺寸大零点一丝或小零点一丝,这半丝,已然超出了“允许的误差范围”。
赵德柱脸色难看,拿起对应的铜制塞规——一根打磨得极其光滑的标准尺寸铜棒。
他将塞规尝试塞入齿轮内孔,果然,塞入时比规定的“稍有阻力即可”要顺畅太多。
“废品。”赵老匠人吐出两个字,声音沉重。那齿轮被拨到一旁,仿佛带着耻辱。
接着测试齿厚。专用的齿厚卡尺小心翼翼地卡入齿轮的齿槽,测量每个齿牙的厚度。
一连三个齿轮,都因为齿厚不均或超出公差范围被判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