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阳安城的冬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柴米油盐的安稳,和在安稳中慢慢生长的希望。
开春后,阳安城的引水工程如期动工。城西的那条河叫“浣溪”,水流不算湍急,但河道蜿蜒,要引到城外的万亩旱田,需凿通两座土坡,再修十里长渠,工程量不小。
孙健亲自带着工匠勘察路线,踩着刚化冻的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坡上丈量。“这里的土层松,得用石块加固渠壁,不然夏天一涨水,容易溃堤。”他指着一处土坡对工头说,手里的木尺在泥地上画出大致的轮廓。
扶苏则负责组织人手。附近的农户听说能把溪水引到自家地里,都主动来帮忙,不用催,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到工地。有个叫老栓的农夫,祖上三代都种着坡上的旱田,靠天吃饭,年年盼着水来。他带着三个儿子,天天泡在工地上,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却从没喊过一句累。
“孙大人,您说这水能真的流到俺们地里?”休息时,老栓捧着粗瓷碗,看着孙健问道,眼里满是期盼。
孙健蹲在他身边,接过他递来的水喝了一口:“放心,今年秋收前,保准让你家的旱田变成水田。到时候种上水稻,收成能翻一倍。”
老栓咧开嘴笑了,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那俺就等着!到时候多打了粮食,先给大人您送一担!”
工地上热火朝天,孙大宝带着一队士兵也来帮忙,主要负责搬运石块。这些石块都是从山里采来的,最重的有几百斤,得十几个人抬。士兵们年轻力壮,喊着号子,一步步把石块挪到渠边,汗珠子砸在地上,瞬间就被泥土吸了进去。
苏小宝则管着后勤,每天带着人送水送粮。他把粮食分成大小份,干重活的多给一个窝头,还熬了绿豆汤解暑——虽然刚开春,太阳一晒,干活的人还是一身汗。“都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他一边给大家分粮,一边吆喝,脸上沾着灰,却笑得灿烂。
工程进行到一半,遇到了麻烦。凿通第二座土坡时,发现坡下藏着一层流沙,刚挖开的渠沟,第二天就塌了一半。工匠们急得直跺脚:“这流沙跟烂泥似的,根本没法修渠壁!”